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金像奖参选资格要求导演是宝港居民;然后出品公司为宝港注册;最少六名主创是宝港居民,而且这三项至少要满足两项。
当然虽然这种要求保护了港产电影,但随着宝港电影日益凋敝,宝港影人北上成风,金像奖的关注度也在逐年下降。
再来说一下宝湾电影金马奖,金马奖是宝湾地区主办的电影奖项。它创办于1962年。
当年主要是为了促进宝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和表扬对华语电影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
而且金马二字取自于金门、马祖的头一字组合而成。也是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
由此可见早期的金马奖的某种壁垒。
长期以来,因为海峡两岸在zz上面的立场不同,使得金马奖在2000年之前,多偏重于宝湾电影及宝港电影的鼓励。
但是宝湾电影工业的衰弱,宝港电影工作人员大量的流失,使得本奖项逐渐开放中国大陆电影进入,并参加竞赛项目。
也是当时的金马奖主席焦熊平为打破壁垒,树立金马现在的胸怀,做了很多贡献,居功至伟。
金马奖与内地的金鸡奖和宝港的金像奖并称华语电影的三大电影奖。
但是这个并称在2000年之前是比较贴切的,由于意识形态,三地电影节分别有着自己的选片标准,而这个标准基本上是由地域划分的。
因为那个时候,宝湾电影金马奖评选宝湾和宝港的优秀电影,宝港电影金像奖评选宝港的优秀电影,而金鸡奖评选内地的优秀电影。
初期,只是范围的不同,三地的奖项都有相同的分量。
就是自己玩嘛。
而且在内地,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地位甚至要高于金马和金像奖。毕竟彼时,无论是作品还是评选,文艺挂帅,zz还没来,金鸡百花的含金量都是足够的。
但是大约2000年之后金马奖逐渐甩开金鸡奖与金像奖,一枝独秀。
真的是一枝独秀,成为了真正的重要奖项。
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就是评选范围的扩大。
因为正是焦熊平做了金马主席之后,逐渐开放大陆电影进入金马奖的评选。这样使得金马奖的范围一下子扩大到了整个华语圈。
在华语电影奖项中,也只有金马奖最能海纳百川,完成了从宝湾本土电影到宝港,再到大陆电影,直到将马来西亚、新加坡电影也涵盖进来的“华人电影节”的概念塑形。
而且金马奖能在一片商业洪流中,为独立制作和独立电影人一个展示的机会,这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
相比较而言,金像奖侧重港片的入围标准,在大陆和宝湾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由优势变为了障碍。
因为过于本土化的质疑长期存在,随着大部分的内地和宝湾口碑佳片的缺席,金像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低。
最近几年甚至连名单都艰难凑齐,入围名单一公布就几乎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因为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凑数的。
而随着近年宝港电影产业凋敝严重,产量减少。
所以大批电影导演,电影明星北上掘金。
金像奖的没落几乎成为了宝港电影没落的直观缩影。
而金鸡奖的评选范围最初是内地电影,后期放宽标准,凡是拿到龙标的电影都有评选资格。
这个标准看似放宽了政策,容纳了港台电影,其实由于你懂得的原因,大量优秀的港台影片,甚至是内地本土优质作品由于无法拿到龙标丧失了入选标准,与金鸡奖甚至是观众失之交臂。
当然不只是因为这个小原因,还有评委水准的保持。
因为尽管长久以来,金马奖一直因为“奥斯卡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