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面无表情的走了进去,这个时候朱厚照最好的表现就是不说话,然后静悄悄的站在一边。在没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之前,朱厚照决定什么都不说,也不发言,看看老爹的想法。
见到朱厚照走了,朱佑樘听着责骂这些大臣,那些大臣则是躬身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此时此刻,这些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松了一口气的表情,这是大臣们第一次如此期盼太子殿下的到来。
朱厚照则是给老爹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朱佑樘点了点头,依旧黑着脸,不过因为儿子的到来,朱佑樘的神色还是缓和了不少“来了就帮着参谋参谋。”说着朱佑樘对不远处的一个中年官员说道“何鉴,你和太子说说。”说完这句话朱佑樘重新坐回了龙椅上,显然是顺气去了。
何鉴,这个人朱厚照知道,但是却没有太多的接触,刑部侍郎,如果说每一个皇帝都要养一个不怕得罪人的官,那么这个何鉴就是这样的人。
何鉴,字世光,号五山,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少时就怀有大志,曾说“出而不忠于君,入而不孝于亲,岂不惭负天地羞七尺之躯哉”。初授宜兴知县。成化十年,征拜山西道御史,巡宣府、大同,奏劾巡抚郑宁以下不称职官吏数十人。
归来后巡太仓,总督太监卒犯法,逮捕治罪,被构陷,下锦衣卫狱。不久得释,再巡江北。
凤阳皇陵所在,百姓取近境寸木即当死罪,守陵军依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处樵采勿禁,遂为定例。成化十七年,出为河南府知府。当地连年灾荒,鉴开仓赈济,并条陈荒政十事。成化二十三年,升山东左参政,历任四川左、右布政使,兴利除弊,吏部尚书王恕考核政绩第一。
弘治六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3府税粮。苏淞水灾,发漕米15万石赈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
在脑海之中回顾了一下何鉴的生平,这位在监察任上感言,而且弹劾的东西都是言之有物,不畏权贵,如果非要找一个监察御史的模板,那么这个何鉴绝对合格。他盯着的是官员不法,而不是整日里想着怎么批皇帝在,怎么扬名。
做地方官,清廉自守,能做事,从知县开始做起,履历丰富,对地方百姓的民生也很了解,朱厚照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好像他可以去西北啊!
此时的何鉴完全不知道自己被大明的太子殿下给惦记上了,还想着让他去西北,听了朱佑樘的话,何鉴连忙开口说道“是,陛下!”随后转头看向了朱厚照,躬身道“太子殿下,今年四月,臣奉旨前往荆襄地区抚辑流民。”
“臣遍历河南、湖广、陕西交界处,核实荆襄流民二十三万五千余户、七十三万九千余口。”
朱厚照看着何鉴,有些不敢置信,二十三万五千余户、七十三万九千余口?
流民,这是历朝历代都害怕的东西,造成流民的原因很多,但是基本上逃不过天灾,所谓天灾,那就是受灾了,土地无产出,在本地活不下去,那就索性去别的地方过活。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兵灾或者是苛政,当然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土地兼并。
建国之初,国家授田,基本上就是每个人都能分到地,新生儿也有地,那是因为战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土地够用。
这一点历朝历代都一样,即便是在后世,很多人也经历过这个,90后有的能分到地,有的分不到,那就是因为耕地没了,没有办法在分给百姓了,这就出现了没有耕地的土地。加上生病以及灾祸卖地,土地越来越不够用,百姓没活路了。
虽然兼并的土地也需要人耕种,需要人来做佃户,可是还是有人连佃户都做不上。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人口数量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放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