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一夜会担惊受怕,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担心大周兵马会在夜间进攻。
杨俊要的便是他们担惊受怕,即便对方可以在城头宿营,但这个天气,春寒料峭之时,可也够他们受的。而且即便是睡在城头,他们也难以安眠。身在行伍之中多年的杨俊自然会充分的了解这一点。他知道一场好睡对于士兵们恢复体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一场半梦半醒担惊受怕的睡眠会对兵马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他都没告诉手下的将领们,即便他们中有人提出既然要速战速决,为何偏要耽搁半天一夜的时间。这些东西都是杨俊压箱底的密不外传的手段,很多次作战都是因为这些小细节而取得胜利。这和杨俊表面上呈现出的喜欢正面硬刚,勇猛凶悍的作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就是杨俊,关注细节,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只是不足为外人道而已。
城头响起低沉的号角之声,所有的辽国守军立刻各自就位,刀出鞘,箭上弦,投石车也各自就位,一勺勺的鹅卵石弹也准备就绪,做好迎击的准备。
他们很快发现,大周兵马的阵型有些奇怪。大周兵马是以方阵的形势往城下挺进。伴随着鼓点,一个个方阵排成两排,以极为规整的方式朝城头走来。是的,那确实是走,不是冲锋,不是奔跑,只是一步步的迈着步子走向城下。每一个方阵的中间簇拥着的是一架高高耸立的庞大的攻城云霄车。这就像是一群蚂蚁扛着一只大甲虫在搬运一般。方阵行进的速度极为缓慢,因为云霄车的移动极为缓慢。
方阵共有十个,有心人数了一下方阵的人数,得出大概的数字。每一个方阵人数当在三千五百人到四千之数。也就是说,大周兵马投入进攻的人数在四万左右。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辽军守将是个明白人,他立刻便意识到对方是行家。涿
州的地形,只有南城开阔可以展开阵型攻击。东西两侧是丘陵山野,根本无法展开部队。而南城的地形,堪堪可以容三四万人展开阵型攻击,再多的兵马也只能自己堵塞自己的进攻通道。而对方进攻兵马的数量正好是南城进攻可容纳的数量的上限之下,则可见对方主帅是经过精心算计的,并非随意为之。
不过,辽军守将箫思达觉得奇怪的是,对方以这种密集方阵的进攻方式攻城?岂非是正好给了城头己方弓箭手了活靶子。集中射击的结果会让这些密集方阵死伤惨重。这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军将领所应该做的事。这行为甚至有些愚蠢。
谜底很快揭开,在前方五座方阵进入一百八十步范围之内,也就是辽人的强弓可以射出的最远射程之时,一声响亮的号令之后,所有的方阵迅速变幻了模样。方阵上方突然间覆盖了一层盾牌,那盾牌是少见的方形盾牌,一块一块拼接成一块巨大的铁板。若是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所有的盾牌边缘都有细小的钩索,相互间以钩索相连,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队伍前方和侧翼也都竖起了长盾。整个方阵瞬间形成一个毫无死角的被盾牌护住的整体。
这便是杨俊设计的盾牌阵,这种方形盾牌设计的本意是防备辽人骑兵突袭之用。杨俊知道,和辽人作战总免不了要和对方的精锐骑兵作战。而大周兵马以步兵为主,如何防骑兵突袭便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严峻问题。弓弩等传统手段自然可以使用,但必须还有防止骑兵速度过快,冲散阵型时对步兵的巨大伤害。故而杨俊改进了盾牌的形状,让盾枪阵这种防骑兵突袭的阵型能更大的发挥作用。原来的盾牌需得靠人力强顶,但一旦盾牌以钩索方式连接起来,便是形成一条以数百人或者数千人合力抵消骑兵冲击的盾墙。
攻城之前,杨俊便想好了,这盾牌可以立在身前,自然也可以在头顶形成防箭屏障,以方阵形势组成盾阵,对方再密集的箭支也将对己方士兵产生不了伤害。
领军者不但需要有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