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耕田种地,不比烧炭强吗?”承乾问。
柯老汉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几个的牙床,“均田也均不到俺头上咧。”
里正有些惶恐的在旁边解释,说柯老五年岁大了,家里穷的连把锄头都没有,再说灞上这边地少人多,向来难以足授,也就刚开国时分了两次田,后面就没田可分了。柯老五虽说是灞上老人,但隋末时曾经被征召去山东做役,后来流落那边十年方回,再回来已经没地可分了,于是便只好重操旧业,继续烧炭卖。
这个解释,让承乾有些不太相信,毕竟他听到的都是朝廷的均田令、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等基本国策,是一丁授田百亩这些,可现在第一次听说并不是人人分到田,分到的也不足授。
“老人家,我帮你炒两个菜吧!”秦琅道。
可老人却有些舍不得那些刚送来的东西,“有这个粥吃已经很好了,那些留着。”
“那我替你腌一下!”
老汉于是找来一个黑乌乌的盐罐子。
秦琅瞧了下,是那种杂质很多的粗盐。
老汉还挺舍不得多放,说抹上点盐,然后挂在火塘上烟熏便好,至于鸡蛋,秦琅也不知道这老头会不会哪天拿去卖掉换成小米或是其它,毕竟鸡蛋现在虽降了价,可还是能够换钱换粮的好东西,在乡下那就是硬通货了。
在老汉家呆了会,承乾沉默了许多。
他还真是头一次接触到这种最底层的百姓。
出来后,小胖子李泰道,“这老汉家太脏了,肯定是因为懒所以没娶到婆娘,日子才过这么差!”
秦琅告诉他,“不要这么轻易的下结论,很多人过的不好,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极其努力的人,却过的都不好。”
这话让李泰十分不服。
在里正的陪同下,秦琅带着学生们去了下一家。
一个老夫妻,带着六七个孩子生活,大的孩子十来岁,小的才三四岁,一问才知道,这些孩子是老汉的孙儿孙女们,是他两个儿子的孩子,可两个儿子都在隋末以来的战乱灾荒中没了。
“媳妇呢?”
“老大媳妇病死了,老二媳妇改嫁了。”
那对老夫妻看着好像七八十岁,一问才知原来也才五十多岁,可老的不成样子,背驼人瘦。
虽然家里还有几十亩地,但要拉扯这么多个孩子,还是太艰辛了。灞上的地大多缺水,只能种粟,而老汉家里又没牛耕地,只能人力,故此是粗耕轮作,广种薄收,一亩还收不到一石。
今年上半年旱灾,几乎颗粒无收,下半年又遇蝗灾。
幸好朝廷先是免了今年的租调,又以工代赈,组织大家捕蝗救灾,分了些口粮下来,搭配着蝗虫煮粥,再配点野菜树叶,起码还不用背井离乡的去逃荒,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对朝廷千恩万谢了。
承乾听着他们一遍遍的说着感激皇帝感激朝廷的话,却觉得脸上发烧。
他们的日子过的太快了,几乎就是家徒四壁,老人和孩子们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都已经入冬了,可孩子们却还光着脚,裤腿都吊着,都快到膝盖了,小的孩子鼻孔总吊着两条鼻涕·······
“他们太可怜了!”承乾道。
“不,相对来说,其实他们比天下许多人过的还要好一点的,起码还有个家,起码现在还没饿肚子。”
不饿肚子,确实已经强过许多人了。
承乾震惊,目瞪口呆。
“我说的是事实。”
“老师说的不应当是前朝末年时的情景,如今我大唐天下一统,百姓的日子应当都好过了的。”
“相比起前朝末年大家水深火热的日子,如今许多百姓的日子确实要好过了一些,可也只是相对而已,饿了能有饭吃,困了能有个摭风挡雨的地方,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