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的人共享。我们要奖励每一个对富民强国有贡献的技术人员,你做出来的东西好,自然该奖励,在你的基础上再进步,也要奖励。”
诸葛芷莞尔一笑“莫非使君一眼就能看出还要如何改良?”
李素“多的不说,纺机只带跟缫丝机一样多的线头,那肯定是极大的浪费。缫丝车的作业动作是‘抽’,要带动一个较大的缫丝轮,用力也多。纺车的作业动作‘搓绕’,只要带动一个直径小得多的纺锤,用力很小。
我就算看一眼,也知道你现在浪费水力极大,如果好好优化,带五倍甚至十倍于缫丝车的纺锤纱锭,也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就算是十倍于缫丝轮的纱锭,出纱线的速度也不会超过缫丝出丝线速度的五倍,谁让缫丝抽得快呢。
而且,这次的纺机是从缫丝机临时改过来的,前端的水车是共用的,输出功率大浪费用不完,也情有可原。将来如果是专门做纺机水车,可以把水轮改小一点、水车和水车之间的间距也缩短,这样河边就能部署更多的水车、每个水轮拖动纱锭的动力也不会浪费太多。”
这是很容易想到的,因为历史课本上就写过,珍妮纺纱机出现后动辄有16锭32锭的机器,后期有80锭的,眼前这才哪到哪呢。
而且水力机其实能做的比蒸汽机更大,因为水力机的动力输出是不小的,差距只是在于水力机部署不灵活,在没有优良水利设施、水流动能不稳定的地区没法推广。蜀地之所以能搞,是因为蜀地有都江堰和李素造的乐山堰。
面对李素轻描淡写的“指责”,诸葛芷当然非常不忿了,主要是她觉得李素这点评也太轻易了,这不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和智力成果么?人家想了那么久花了大半年才琢磨出来的,看了一眼一句话就指出不足,感情上也受不了。
诸葛芷毕竟是女人,女人只要你跟她讲道理说她的努力不够好,就容易炸毛,她顿时叉着腰哂笑
“使君真是好眼力呢,一眼就看出这纺机的不足,不过可惜使君没有细看,没有亲自实践,你可知,我本来是有办法把纱锭加到更多的,但为什么不行么?
水力缫丝车运行了三四年了,始终只能有那么多缫轮,你以为我没试图再加过?把效率再提升一些?是缫丝女工本身剥茧接线头都来不及了!哪怕配两三个女工看一部水车缫机,两三个女工都手忙脚乱剥茧接线头,也只能那么快了。
纺机也是一个道理,我现在后续搓棉接棉检查去籽防止瑕疵,都忙不过来了。再把锭加多,到时候出现夹籽纱、断头纱,次品起码比现在多好多倍,后面拿去织布的时候,遇到断头还要织工自己搓接,费事得多。幸好现在还是自产自销,将来若是民间百姓也织棉布、这纱线要往外卖,还不是倒了自己的招牌!”
诸葛芷也是心里憋着委屈,一口气说了很多曲折,把外行人看不懂的难点都显摆了一番。毕竟家里的兄长也不管这些奇技淫巧,她有时候忙了几个月改良了一点点,兴奋地说给诸葛瑾听,诸葛瑾也不懂,觉得“那不是随便一搞就解决了么,这点小事还来邀功请赏”。
这就让诸葛芷很不爽,内心不知骂了多少次哥哥是大猪蹄子。也就弟弟诸葛亮要是在的话,说不定能理解她的难处和贡献,毕竟诸葛亮比她还内行。
卖弄完之后,她也觉得心里舒服多了你们这些外行人,现在总算知道这里面有多不容易了吧!就算听不懂,至少也知道这东西应该是很厉害的。
李素也确实虚心听了,承认诸葛芷的摸索和发现的难点很有价值,不过他很快就结合自己的基本生活常识,说道
“棉花接絮去籽确实比生丝的剥茧接丝更复杂,但这不是你降低纱锭密度、浪费水的动能的理由。这说明你对纺纱工艺流程的拆分还不够细——
纺纱的速度从来不该因为别的环节慢而受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