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智取司马谋(2 / 6)

平步青云 梦入洪荒 7186 字 2020-12-22

理的角度来说,理是道德性,而欲是感性的欲望。”

司马谋又接着问道“那么我再请问理欲之辩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谁提出来的?”

虽然这个问题司马谋是轻描淡写的提出来的,但是柳浩天却浑身打了一个冷战,这个司马谋太阴险了,如果要是一般人来回答他的这个问题,一定会陷入到他的这个陷阱之中。

哪怕是国学精通的人,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也根本无法正确回答出司马谋的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陷阱极深。

柳浩天微微一笑“在我们华夏伦理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范畴,也就是天理和人欲。

理是必然的规律与准则,在和欲对立的时候,主要指的是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欲主要指的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欲望。

理与欲的对立,最早见于《礼记乐里》这本书,原文的内容是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质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在先秦时期,就有纵欲、无欲和节欲等主张,当时与欲对立的观念是道。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理与欲的关系问题成为当时伦理学讨论的中心问题。

而宋明理学中的理欲之辩,形成于张载和程颢程颐期间,集大成于朱熹和王守仁两人。

张载把理欲问题同人性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天地之性是天理的体现,气质之性是人欲的表现,他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返天理,反对徇人欲。

程颢、程颐又把理欲问题与所谓古圣贤相传的“道心”、“人心”联系起来,认为“道心”是天理、善的根源,“人心”是人欲、恶的渊薮。

朱熹严辨理欲,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二者绝对对立,不可并存。他明确地指出,天理就是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就是三纲五常。天理至善,人欲则恶。他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明代的王守仁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做到“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柳浩天说完之后,司马谋的眼神微动,从柳浩天刚才这番回答中,他听得出来,眼前的这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来者不善,早有准备。

司马谋轻轻点了点头“不错,说的很好,很巧妙的避开了我这个问题的陷阱所在。”

柳浩天微微一笑,充满挑衅的说道“那么请问司马先生,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司马谋冷冷的看了柳浩天一眼,笑着说道"理欲之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尽管它所强调的整体、国家有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局限,但它所强调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公后私、以理节欲、顾全大局等原则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内容。同时,它提倡利人不外己、达情遂欲,这种“利”与“义”、“理”与“欲”的一致性,不也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非常重视的吗?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包括两个重要原则,一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则;二是集体关心爱护、注重个人利益原则。

关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的关系,太祖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既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又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今天,市场经济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由于市场交换的需求,金钱的作用和地位被大大提高,加之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物欲的渴望与追求。其实,合理的物欲追求是无可厚非的,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们的物质需求极大地满足,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