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天津会师(2 / 4)

嗣昌更加担心这个预想成为事实。

江南对于大明有多重要自然不用多说,失去江南赋税重地,大明就可以直接宣布破产灭亡了。

陈新甲沉思了一会,慎重的回答道“下官认为不会。”

“何解?这可是成就一番霸业的机会,鲁若麟就不会动心吗?”杨嗣昌没有见过鲁若麟,对金州军也了解不多,只能依靠陈新甲的判断。

“鲁若麟此人虽然出身粗鄙,但是心有韬略,最擅长谋而后动,与那些造反的贼寇大大不同。”

“贼寇一般不求长远,四处劫掠,更不会想着去治理一方。鲁若麟却不同,凡是他控制的地盘,必定会用心经营,只有完全消化吸收、时机成熟,才会攻略其他的地方。”

“贼寇善破坏,鲁若麟善经营。所以鲁若麟的地盘看似不大,但是根基比那些贼寇深厚得多。这也是他能富甲天下、拥兵数万却任然游刃有余的原因。”

“鲁若麟经营济州岛成功,需要更大的地盘发展时,没有选择更加富裕、人口更多,离济州岛更近的江南,而是选择北上辽南与鞑子死拼,争夺那辽南苦寒之地。根本原因是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南为其物产、粮食上的支持,而不是一个战乱的江南耗费他的实力。”

“下官去过济州岛,发现他的治理方式与我大明截然不同。工农并举,甚至工商所占比重更大一些。济州岛上的那点农田所产根本养活不了那些工人和商人,所以必须从江南和朝鲜购进粮食。”

“而且济州岛上工坊所需的各种原料也多是从我大明和朝鲜购得,经过加工后再贩卖到各地,由此获得巨额利润。江南之地也因为与其贸易频繁,获利良多,双方互为依靠,已然为一体,鲁若麟绝对不会冒险攻打江南,那简直是自断手脚。”

陈新甲的一番长篇大论,让杨嗣昌陷入深思。

很显然,鲁若麟的这种统治模式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

不靠种地收税,而以工商立足。以更少的地盘容纳更多的人口,而且日子过得还非常不错,似乎这样的治理模式比大明要好得多。

不过杨嗣昌毕竟是大明最顶级的政客,很快就想到了其中的关键,那就是粮食。

没有足够的粮食,这样的治理模式就无法长久,随时都有可能崩盘。华夏历朝历代重视粮食生产不是没有原因的,肚子都吃不饱,老百姓能不造反吗?

“鲁若麟是如何解决粮食长期供应问题的?”杨嗣昌的发问直指问题核心,只有百姓衣食无忧才有可能发展副业,否则其他的都是空谈。

“两个办法,一个是想办法自产,另一个就是外购。”

“自产除了推广高产的作物,还大力开展捕鱼。济州岛盐多,不怕这些鱼坏了,几乎家家户户餐餐都吃鱼,而且价格还很便宜。有了肉吃,粮食的消耗也会小得多。”

“济州岛的粮食全归官府销售,个人不得从事粮食的收购与销售,所以没有囤货奇居的事情发生。而且有时候为了稳定粮食的价格,鲁若麟宁可赔钱也会将粮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价格。”

“至于从江南和朝鲜往济州岛贩运粮食不但不收税,而且还会获得热门商品的优先购买权,所以那些商人们也愿意往济州岛运粮。”

“有了这么多办法,济州岛的粮食一直供应充足,所以才能收拢那么多的人口,发展迅速。”

陈新甲对金州军的研究随着与鲁若麟关系的加深,沟通交流变多,也知道了不少鲁若麟独特的施政手法。

对这些办法鲁若麟也没有扫敝自珍,只要是陈新甲感兴趣的通通都告诉了他。

这些办法在金州军行得通,但是拿到大明就不一定适用了。况且以大明现在的吏治水平,再好的政策也没用。

“如果我们卡住粮食这个口子是不是就可以制约住金州军?”杨嗣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