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 努尔哈赤醒了】(5 / 6)

明鹿鼎记 轩樟 5345 字 2020-08-12

观。

他对文馆诸臣说“见史臣称其君者,无论有道无道,概曰天子。殊不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必有德者,乃克副天子之称。今朕承天佑,为国之主,岂敢遂以为天子,为天所亲爱乎?倘不行善道,不体天心,则天命靡常,宁足恃耶。朕惟有朝乾夕惕,以仰邀天鉴而已。”

皇太极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体天心”“行善道”的“有德者”才配得上天子之称。

战略思想上,皇太极在国力较弱之时,曾采取对明暂时议和,以争取时间的战略。

但大臣们都知悉入关夺取明政权是皇太极的夙愿;即所谓“皇上志在中原”。

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与明的宁锦之战,大小数十次,后金以失败告终。

是年,因朝鲜李倧政权采取敌视后金之策,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即命阿敏等攻打皮岛的毛文龙,顺击李氏政权;直至李倧请和。

但此时的后金与努尔哈赤之时已不同,后金势力已经壮大,并不惧怕李氏政权从后方对其攻击。

故皇太极要采取的是进攻战略。

但皇太极的决定却遭到贝勒们的反对;故后金统治集团内部战略思想出现争议。

皇太极是通过盛京君臣大讨论,对明、蒙、朝三大敌方势力进行战略判断,并及时地对原有判断作出调整。

皇太极最终战略目标是明朝,攻明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原则性、纲领性任务。

但贝勒们的“共识”中'有一个“隐患”,就是太过轻松地估计了对明作战;没有深刻地考虑到对明作战的旷日持久;这一点只有皇太极有思想准备。

在总的战略之中,根据战局发展,突然派兵征伐李倧,解决后顾之忧。

而从天聪年间起,四次入关征明,也证实了要灭明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这正如皇太极的伐大木理论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树,需要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

明朝虽已腐朽不堪,但作为一株百年大树,尚未达到自仆的程度。

而先解决李氏政权这个后顾之忧,无疑会为后金增加新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后顾之忧。

而后崇德年间迫使李氏政权臣服,确实证实了皇太极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

皇太极从天助神佑的天命观出发,强调“用兵征伐,有道者,蒙天佑;无道者,被天谴”。

皇太极认为自恃其力,恣行杀夺,人心未合,必然失败;力行仁义,勤治农桑,发展经济,扩充实力,争取民心,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先后组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完善了八旗兵制。

要求部队严格训练,“操演娴熟”。

在保持和发展八旗兵骑射长技的同时,重视采用先进的军事技术,利用汉人工匠制造红衣炮,组建炮兵部队,增强战斗力。

治国治军,主张以人才为本,不论民族、资历,惟才是用。

以“满汉一体”为号召,争取汉人支持,重用汉人降臣降将,以汉治汉。继承努尔哈赤“伐大木”的战略思想,并根据后金“家邦未固”、“四境逼处,素皆不协”的内外形势,进一步确定了先征服弱小之敌,拆散敌人之间的联盟,解除后顾之忧,尔后集中力量攻击强敌,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

改变努尔哈赤单纯依赖武力连续攻明的战略,采取讲和与自固的灵活政策,以达到麻痹敌人,争取民心,赢得时间,壮大自己的目的。

皇太极五次派兵避开明朝坚固的正面防线,绕道入关,深入京畿,不断削弱明朝实力,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为最后决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在作战上,皇太极善于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不同的战法和策略。

大军压境,速战速决;掘壕筑墙,久困长围,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