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要旨,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思想是极其禁锢的。
所以美国才有了制片人这一职位的诞生。
制片人在一部电影中承担的角色,类似于房地产投资中的项目经理,正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电影的项目制管理模式,导致这个岗位的存在,使得一部电影在制作和发行中,日常工作的最高决策权被委托给这个岗位,而不是负责艺术创作的导演。
制片人行使最高决策权的具体时间过程,应该是制片公司决定投拍,开始支出线上预算之后,在这之前对剧本的修改和演职员搭配组合,执行权是制片人的,但是决定权则是掌握在投资人或制片公司行政管理人员手中。
现在发行工作也基本上跟制片人之间关系不大了,大制片公司各个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在80年代之后权力越来越大。
当然,制片人岗位在美国近百年的历史中,他的角色定位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一直到今天,都很难一概而论,总之,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由制片人发起的项目,则是从剧本开始的!
这么多年,影视行业一直喊着改革、洗牌、精品化,可大多人的理解只局限在——投资高了、特效不再五毛了、服化道越来越精致了、演员开始用老戏骨了、宣传开始加大预算了,当然,这种层面的升级固然是好事,但还不够有针对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走向导演、制片人的角色,但能够转行自己当编剧的却少之又少,前些年出了个纹章,自编自导自演,水平都在线,结果这哥们儿自己没搂住,嘚瑟大了,生生把自己折腾死了,不然这人会有更高的成就。
但这样的明星有几个,说白了,还是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自己看剧本都费劲,就别扯自己写剧本了,估计写到最后还得找工具人翻盘重新来过,浪费时间没意义。
但好剧本也可以花钱买啊,买完回来别改,原封不动的拍,至少也能保证一部不错的商业水准,何至于被骂烂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