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益州乱起(3 / 4)

汉冠 雨落未敢愁 6902 字 2020-04-10

政,或许是辅政大臣的阻拦,或者是世家,或者是这天下就已经很让人失望了。

很多三分钟明君,并非是他们不想做明君,而是前路的困难太多。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了。

玄宗一开始在重重危机中踩着无数人的尸体走上政治舞台,孜孜求治。那时的他,是一个是非分明,颇有决断的人。

但在时间的侵袭下,他的心已经无法保持原来的状态。

可能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是以前的那个孜孜求治的贤明帝王,但在外人看来,他已经跟之前判若两人。

他越来越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见,对那些在“细枝末节”上固执己见,故意与自己过不去的人,越来越感到厌恶。

处理军政事务时,他的情绪时常出现起伏,无法抑制自己的好恶。

随着政治经验的累积,他越来越不耐琐细,对传说中的“垂拱而治”也越来越向往。

他对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乐越来越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柔软的女体,动听的音乐,好看的舞蹈……

这些过去他曾经明确表示要控制甚至弃绝的东西,现在越来越感觉不可或缺,尤其是想到自己已经年近五旬,这种焦虑感越来越强。

于是从开始的明君,变成了后面的昏君。

唐玄宗的变化,其实就可以说就是现在司马遹的变化。

现在的司马遹,对刚开始接触大权的那种紧张感,那种兴趣,已经是没有多少了。

反而是一提到诸王的消息,他脸上都会露出极为厌恶之色。

王生便在这般,度过了这几日。

通过处理朝政,王生对天下大势,又有另外的了解了。

首先,江南那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消息,但是关于江南的奏章,却是比其他地方要多。

还有一个,便是邺城,便是辽东。

尤其是在蜀中,王生已经可以听到一些后世熟悉的名字了。

譬如说成汉政权的奠基者,李特的名字。

当然,此时的李特,还是在益州刺史赵廞后面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字而已。

益州刺史赵廞叛乱。

益州乱成了一锅粥。

而李特,是讨伐益州刺史赵廞的一支。

当然,此事要说起来,还得从齐万年的事情说起。

元康六年,氐人齐万年造反,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迁移,寻找粮谷进入汉川的有几万家,其中便有李特兄弟。

路上处处见到有病和穷苦的人,李特兄弟经常救助赈济、保护这些人,从此得到众人之心。

流亡的百姓到汉中后,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朝廷议政时不允许,派侍御史李宓持节前往慰劳,同时监督他们,不让他们进入剑阁。

李宓到达汉中,接受流民的贿赂,上表说“流民有十万多人,不是汉中一个郡所能够救济,如果东往荆州,水流湍急危险,而且没有船只。蜀地有粮食储备,百姓丰足富裕,可以让流民前往那里解决吃饭问题。”

朝廷听从李宓的意见。

从此,流民散布于梁州、益州。

至于益州刺史赵廞造反,说实在的还是洛阳朝廷的问题。

贾南风失势后没多久,司马遹便开始了洛阳的清洗活动,而益州刺史赵廞虽然是封疆大吏,但依然受到了皇帝的‘关怀’。

朝廷下诏征召益州刺史赵廞入朝担任大长秋,让成都内史耿滕代替赵廞任益州刺史。

赵廞与贾南风是姻亲关系,听闻朝廷征召任命,非常害怕,加上他看到朝堂的衰微败乱,心里已存有占据蜀地的愿望,就拿出仓库中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