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华藏寺的住持出来请三人进入华藏寺最后面的院子里,许久不见,沧海珠禅师削瘦了一些,黄昏看在眼里,暗暗叹了口气。
难怪会有人追随他。
确实仁义。
都自身难保了,还惦记着追随他的人的安置,方才那主持说过,沧海珠禅师近来几乎是茶饭不思,日渐削瘦。
黄昏当时还暗笑,内有一万多人要安置,外有朱棣的咄咄逼人,想不瘦也难。
现在看来,咱们的沧海珠禅师没能做到四大皆空。
看见三人进来,朱允炆起身,束手低首,行佛家礼,低声一句阿弥陀佛,黄昏和胡濙、朱瞻基同时回礼。
中国人嘛,都讲礼。
两军相交还不斩来使,这种状况更不可能失了礼节。
朱允炆侧身,让出半个身子,坐了个请的手势,“三位施主请入座。”
茶已备好。
黄昏心里长出了口气,看得出来,这半年多对朱允炆也是一种折磨煎熬,看见自己终于从中南半岛回来,这位一代帝王也再拿捏不起来了。
上一次来见他,可没这么礼貌。
不错。
至少他还拧得清局势。
也不推辞,直接落座,朱瞻基犹豫了下,也跟着入座,胡濙自然是不会入座的,他的身份和地位,都还没到这个阶层。
一个建文帝,一个太孙,胡濙他区区一个礼部侍郎,还没自大到和这两位平起平坐。
朱允炆也缓缓坐下。
黄昏端起茶,喝了一口,这个时候他掌控着主动,不会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题,放下茶杯后笑眯眯的看了一眼沧海珠禅师,道:“不知道大师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
朱允炆急忙道:“何话?”
黄昏沉吟半晌,“君王一步平安,匹夫十万青血。”
朱允炆绞尽脑汁——作为曾经的天子接班人,他的老师都是一代大儒,朱允炆读的书绝对不比朱高炽少,然而他想来想去,实在不知那部典籍中有这么一句。
别说他了,朱瞻基一头雾水,就连胡濙这位中过进士的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在脑海里翻了个遍,也没找到这句话才出处。
甚至根本没听过。
朱允炆道了一句惭愧,“还请镇西公指教。”
黄昏道:“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天子君王出行,看似风平浪静,其实他们每走一步的平安,都是暗地里无数壮士用青血换来的。”
字面意思确实简单。
正如早些年朱棣靖难登基后,其实每一次出宫,表面上都没什么危险,实际上锦衣卫在暗地里和那些又谋刺朱棣想法的建文旧臣势力之间交锋多次,死伤无数。
只不过都在暗处,无人知晓罢了。
朱允炆感触更深,他当年在奉天殿一把大火后逃出京畿来到福建,恰好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为了藏匿行踪,死了多少忠义之士朱允炆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黄昏笑道:“也许是忠,也许是职责,又也许是愚蠢,谁知道呢,不去评判,不论怎么说,不从立场看,有些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朱允炆低声念了一句我佛慈悲。
黄昏紧紧的盯着朱允炆,“我佛慈悲?也对,也不对,该慈悲的天子君王,是远在顺天的永乐陛下,是近在咱们身边的太孙殿下,只要他们慈悲,则天下太平,然而,大师,你既修佛,也应慈悲为怀才是。”
顿了一下,“佛家有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无数人为了大师而无畏赴死,那么大师你呢,可曾愿意为了那无数人,以身伺鹰?”
朱瞻基顿时紧张起来。
胡濙也面色凝重,福建宁德这边的事情能不能完美落幕,就看朱允炆接下来如何决定。
他一个人,牵涉的却是数万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