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百八十二章,麦天(2 / 3)

苏家屯的变迁 伊人李 3716 字 2021-01-14

子碾过几遍之后都薄了下去,这时,人们便挥动着桑木叉把那些紧贴在地面上的麦杆翻个底朝天,那麦杆又虚虚的像棉被子一样铺在了地上。这时,牲口拉上石磙又上去“碾场”了。这样几次三番下来,麦穗上的麦粒都基本上被碾了下来,只剩下个别的瘪子在麦穗上,无论石磙在它的上面怎样的碾轧,那瘪麦子总是下不来的,长大了心里总有一个意念,认为那瘪麦子就是“地痞流氓”。

这时,那厚厚的一层麦粒便实塌塌地铺那坚硬的麦场上,被碾碎了的麦杆厚厚地盖在上面,等待着饲养室的饲养员冬季的时候用铡刀把它再铡碎一些喂牲口。

“起场”就是“碾场”过后,麦穗上的麦粒都已经充分的碾了下来,人们便又用桑木叉一环套一环地把麦秸挑开到打麦秸垛的地方,然后把铺在地上的麦粒收拢成堆。这个时候,无论是木锨铲还是扫帚扫;无论是搂耙搂还是推耙推,那经过“操场”和“屯场”的场地便一点儿都不会因为发虚而遭到“破皮儿”,把尘土参到麦粒里去了。

当麦粒拢成了堆,就要“扬场”,“打略”,装口袋了。

“扬场”的主要工具是木锨,它重量轻,用它铲麦粒的时候,因为它有韧性而不会轻易地破坏场地的完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麦场的可持续性使用。

“扬场”要先选好风向。持木锨“扬场”的人要站在风口的上面,保证抛到空中麦子里的麦糠被风刮到下风口的地方与麦粒彻底地分离。

“扬场”是最讲究技法的,向上抛麦粒的时候,一定得让木锨的前右角着力,以保证抛到空中的麦粒规规矩矩地成为一条线而不是一个平面,既能保证麦粒里的麦糠与麦粒完全分离,又能保证落下的麦粒也成为一条线,充分保证麦粒不四下蹦。这样,不长的时间那落下的麦粒就像一条“山脉”隆起在“打略”人的脚下了。

“打略”就是把落到“山脉”上的麦粒里,没有被风刮走的杂物用扫帚扫出去,是紧密配合“扬场”人的一个技术活儿,是非常讲究姿势的。

“打略”人要前腿弓后腿蹬,前腿扎在“山脉”正中位置的“山脚”下,让那条“山脉”不偏不倚的显现在面前。“打略”的那个人两手持一长把的竹扫帚,两个手腕要铁一样的硬实,长把的竹扫帚按一定的角度持平,角度大了或者是小了都会把某一个位置的杂物剩在麦堆里。

打落人的手腕和整个身子要有机地配合,做到伸张有度,轻重适中,那“扬场”人抛起麦子一次,那竹扫帚就得在上面扫一回,若是“打略”人心不在焉,或者没有跟上“扬场”人的节奏,那一木锨麦子里的杂物便被下一木锨的麦粒压在下面,再也扫不出来了。

“扬场”人和“打略”人就是一对咬合紧凑的齿轮,一齿对一齿,不得脱离,不得松动。当时一个苏家屯六七百口人,“扬场”和“打略”的好把式也只是七八个人。

“扬场”和“打略”完毕,紧接着就得清理麦粒堆旁的麦糠和杂物了。若是天气好了,把麦粒就地摊开晒干,若是天气不好,就要及时的装进口袋里,以备大雨来临的时候转移到避雨的地方。

小时候的“麦天”需要15~20天才能过完过。“麦天”的时候,人们的心情都是紧张的,因为当时正值“五黄六月”的夏天,夏天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了。雨、冰雹、狂风时常使小麦丰产不丰收,往往一场下来就会是成熟的麦子眨眼的功夫消失殆尽。有时遇上了连阴雨,黄枝腊杆的麦田里就是进不去人,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一年里净吃那些发芽发霉的麦子面了,那面是很难下咽的。

因此,麦天里的苏家屯人,每天凌晨总是先要看东山和西山头儿上的云彩的,他们会根据“早烧云晒死人,晚烧云不出门”的俗话谚语来安排麦天里每一天的具体事宜。“晒死人”就是天气很好,太阳高照;“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