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契丹骑兵(1 / 2)

契丹基本的兵役制度是壮者皆兵的征兵制。

朝廷规定,“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这适用于大辽境内的各族民户。

这种全民皆兵制是很可怕的,一旦打起仗来,他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兵员。

而大宋是较早的募兵制,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

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

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统治者认为,将健壮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

此外,健壮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

宋朝对各级禁兵、厢兵将士,屯驻大军将士等,都发放军俸。

军俸级别极为复杂,既有官兵差别,官与兵又各有等差,因各地币制、物价等差异,又形成地区差别。

军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钱、月粮和春冬衣。

此外,还有郊祀赏赐、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因立战功等原因而颁发的军赏,往沿边或外地出戌时发放领取钱米的口券,此类固定性或临时性的补助,名目繁多,难以悉数。

募兵制好处多多,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募兵制太费钱了!这也是为什么赵祯要裁军,朝中上下都赞成的原因之一。

甚至于石小凡自己,都以为有了火器就万事大吉了。

因招刺太滥,拣选不实,训练颇差,使宋军维持一支素质甚差的庞大队伍,巨额的军费开支,常占据宋朝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七八,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大大加重人民的税役负担。

大量军士脱离农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肥沃农田大量抛荒的严重后果。

自范仲淹等改革派上台,在赵祯的支持下,军队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成效是显著的,只要中原境内的大宋子民,富得流油。

其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富足的百姓生活,必须有强大的军事支撑。

大宋朝太依赖火器了,这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实际上,真要把大宋主力部队调上来,还是可以吊打契丹的。

问题是现在边关告急,长达数十年的边境和平,使得边关百姓都忘记了战争。

如今,战事再起,这个时候仓促应战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虽然契丹和西夏的经济不行,甚至于面临崩溃的边缘。

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穷惯了的他们,士兵大多没有军饷。

打仗的时候靠抢。

谁本事大谁就抢得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

不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撑,兵员的组织能力极强。

当兵打仗可以抢钱抢粮抢地盘,是以战事一起,应者云集。

许多人都抱着同一个想法,靠当兵打仗发家致富。

此次出动的萧慧手下的一个龙化骑兵千人小队,主将叫耶律大成,隶属部族军。

辽军大体分为宫帐军、 部族军、 京州军和属国军。

宫帐军,征集直属皇帝的著帐户壮丁组成,是契丹族亲军,供宿卫和征战。

部族军,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族壮丁组成,供守卫四边。

以上两种部队是辽军的主力。

京州军,亦称五州乡军,征集五京道各州县的汉族、渤海族等的壮丁组成。

属国军,由臣属国壮丁组成。

后两种部队为辅助兵力。

辽初,贵族男子人人服兵役,年龄在15~50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