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很快就得到了陈胜战死的消息,随着张楚政权的覆灭,反秦斗争陷入了低谷,项梁派人去联络各路起义军和诸侯,在薛地共同商量反秦斗争的下一步部署。
居鄛有位范增,年届七十,平时擅长出一些出其不意的计策,他听说项梁渡江西进,就来投奔项梁。范增见到项梁和其他将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陈胜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自立为王,而没有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导致其势不长。项氏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人们以为您能复立楚国社稷。”
他建议应该顺从民众意愿,扶立楚王的后裔。
项梁看看众人,发现大家都不率先发表意见。他低眸呵呵的笑着“这个主意甚好!正是我一直谋求的,我们应该马上着手、从长计议。”
众人附和的点头,项梁微笑着依次看过每一个人。
他刚听到范增建议的时候心里并不是很舒服,有些别扭。但是细细想来,也似乎合情合理。
众人离开之后项梁和项羽两个人相对而坐,项羽看着项梁,一言不发。
项梁叹口气“范增的办法是目前最为合适的了,今天来的都是起义军的首领,各自有各自的兵马,也各有各的打算,我们目前实力有限,抗秦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
项羽说“那立谁为楚王合适?”
项梁沉思良久,缓缓地说“楚国灭亡,我们都恨秦国,可是根本原因不是秦国,而是楚国自身出现了问题,才会无力反击的。你那时还小,根本不了解当时楚国的状况。贵族们骄奢淫逸,派系斗争激烈、政治腐败的厉害,早就没有了强国的样子。我们新立楚王,绝对要绕开这些贵族,不能反受其害,耽误伐秦大业。
兵法有云将帅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兼顾利害,并弄清两者的关系,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不利的因素,身处不利的环境,要多考虑有利的因素。即——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从目前的形势看,新立楚王有利于我们聚合力量,但为了防止将来被掣肘,这个楚王的人选就要慎重选择,不要把复杂的派系牵扯进来。
我前些时日就派人打听了楚怀王有个孙子叫熊心,流落民间、生活困苦,已经沦落为放牧人。我已经派人去寻访了,不日就会有消息!”
项羽眉头紧皱,他看着项梁,说道“您让一个放牧人做我们的王?”
项梁挑眉,说道“拥立楚王后裔,并不是我被范增“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的大仁大义打动,而是因为不想我们像陈胜一样成为强秦的靶子,功业未成就已经身死道消了而已。而且,这也是聚合枭雄的权宜之计罢了。”
项羽心领神会。
经过众人的商议,大家同意项梁的意见,推立熊心为王,定号依旧为楚怀王,熊心和自己的祖父一个称号,只是为了斗争的需要,因为楚地人民对怀王最有感情。熊心非常高兴的接受了,他自己并没有决定和选择的权利。大家同时还决定陈婴担任楚国的上柱国,封五个县的封地,和怀王一同住盱眙,项梁担任武信君。
项羽从内心来讲并不赞成立楚王,他虽然认同项梁的看法,但是这个放牧的老人并没有给他足够的信服感,项羽不喜欢把事情弄得太复杂,虽然现在起义面临着低谷,但他不觉得立楚王是唯一的办法。他们当初无一兵一卒,不也慢慢的召集了六七万人吗?
他对权利和政治根本不屑一顾,从小他的志向就是成为祖父一样的人,在战场上肆意挥洒。
而项梁要想的更复杂一些,他对熊心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通过给熊心冠以楚怀王名号的方式,唤醒深藏在故楚遗民心底的仇恨与怒火,进而激发人们的反秦斗志,在这亡秦运动骤然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