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做局(2 / 4)

,这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所以宋朝时,书籍便较唐朝便宜了不好少,书籍便宜了,识字的人便多了,所以宋朝便出了那么许多大家。”

卢飏旁敲侧击,一步步将朱翊钧的思想往科技兴邦的方面引导。

“哦,你说的那个毕昇,朕也听说过,是不是宋朝沈存中(沈括)编印的那本《梦溪笔谈》中的人物。”

卢飏闻言一惊,想不到《梦溪笔谈》这本书朱翊钧竟然也看过,心中惊喜,随后便道“陛下学究天人,学生佩服。”

“哈哈,你小小年纪到学会了拍马屁,你们读到那些书,朕也读过,朕小时候可是被张相公逼着读了不少书的。”

说到张相公三个字,朱翊钧明显神情一滞,卢飏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幕,却也不动声色。

当然卢飏更欣慰的是朱翊钧竟然读过这类所谓的杂书,而且在他那个年代,这本书竟然还在华夏失传了,是建国后才从国外引进回来。

明朝科技文化昌明,不仅前朝历代的古本书籍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还在不断发扬光大,文学、科技类的著作层出不穷,但到了清朝,中华大地传承数千年的古本、典籍、科技、文明,却被一股脑的给禁没了,文化凋敝,科技退后,百姓愚昧,险些又回到了奴隶社会,卢飏每每思之,常心痛不已。

但对于卢飏的惊奇,刘宗周却淡定的很,这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光看《梦溪笔谈》这类的书籍,还有好多文人同好聚会研究这些东西呢,比如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徐光启,当年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便常召集京师的同好聚会,研究他那泰西之法,刘宗周受邀也去过几次。

宫廷之中自然也概不能外,据说太子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闲暇便喜欢研究木作之法,皇上和太子也并不以为意。

如今的大明,从皇帝到百姓,那可是开明着呢。

不过,刘宗周看卢飏有些新奇的样子,颇有些不解,看本《梦溪笔谈》有什么好奇怪的,他家中便有一本,家里的小子也常拿来看看解闷。

刘宗周自然不知道卢飏的心思,卢飏知道明朝之后的那个晦暗的时代,自然对此时开明的君臣感到欣慰。

“你是说,让工匠也学那前朝的毕昇,再改进一下印书的方法?”

朱翊钧接着又问。

“正是如此,若是有工匠再将这印书之法简化一些,那自然也是提高效率,成本自然也能降低了,当然这也不容易,毕竟数百年才出了一个毕昇,但我觉得,咱大明的工匠也不比前宋差,只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改进工艺也是早晚的事。”

卢飏今日面圣,早就在肚子里面打好了腹稿,为的就是借这个机会,向皇帝阐述科技工艺的重要性。

果不其然,未等卢飏再引申,朱翊钧便先上套了。

“按照卢升这个投入产出的说法,若是套用在大明的耕地上,岂不是也能用,同样一亩田,原本可以打两石粮食,若是改进耕作之法,是不是可以打三石,甚至四石粮食。”

朱翊钧被卢飏领着转了半天,出乎卢飏的意料,不仅理解了改进生产工艺的重要性,甚至都会引申了,而且直接引申到农业上面去了。

其实这也不是朱翊钧多么聪慧,主要是最近这段时间朝廷缺粮缺的紧,便有人上疏提了这个想法,不过说的却没有卢飏这般透彻,只是说行农田水利之效,可以再北方种植水稻,水稻亩产比小麦高。

而且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徐光启,此时他正在天津改河道滩涂,造良田种水稻,而且已经有了一点成效。

卢飏闻言欣喜,但是因为怕被朱翊钧看出来是自己在下套,闻言便装的有些迟疑。

但是刘宗周却没有卢飏这些弯弯绕,此时他也明白了改进工艺、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又听见万历皇帝说改进农田水利之法,提高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