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文起社(3 / 4)

等到日后卢飏羽翼丰满了,这些社团的士子便是卢飏推行改革的帮手和助力。

这时代士子结社成风,有时候人便会结成一社,孙传庭和吴国祯两人听说卢飏要结社,便欣然同意,当下便与卢飏讨论起社名社规来。

孙传庭和吴国祯开始提了几个名字,叫中兴社或者复兴社、振明社,但是卢飏觉得这名字太过大气,不利于社团草创隐蔽发展的宗旨,便提议叫文起社。

文起二字,取自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苏轼赞誉韩愈引领古文运动的文字,原文是“文起八代之衰”,而卢飏将文起二字用在这里,也是要传承历代变法之意。

另外,晚明时期士人中间也发起了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言事,文种实际,所以在晚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话本小说,而且有许多经典传世的长篇小说,这才之前的朝代是绝无仅有,这意味着,传承数千年的华夏文化又诞生了新的文化形式。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社名,一看就是士子讨论八股时文的社团,非常普通,可以隐秘在晚明众多民间社团之中。

一番说明之后,吴国祯和孙传庭便也同意的卢飏的意见,文起社的名字便算是定下来了,而且也有了三位首届社员。

随后的几天,卢飏三人讨论了入社的条件,当然,这条件定的并不苛刻,卢飏打算在社里宣扬自己的一些理念,好让更多的人认同,所以社规便很松散。

在卢家洼呆了五日,因为孙传庭和吴国祯还要赶着回乡,卢飏便也没有再留他们,给他们一人雇了一辆马车,便送他们往山西而去了。

送走了吴国祯和孙传庭两人,卢飏又在卢家洼呆了几日,卢飏找了个机会跟老爹说了,将奴仆改为雇佣的想法,老爹自然有些不理解。

“风哥,别的秀才家中都有奴仆,为什么咱家不能有,而且朝廷允许秀才家可以使唤仆人,这事爹跟张员外打听了,况且咱家奴仆也不多啊,人家张员外光伺候的奴仆就有五六个。”

卢满仓坐在官帽椅上,有些犯愁。

不过卢满仓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那伺候张员外的奴仆还都是十八少女呢。

卢满仓看了看坐在另一边的卢飏老娘,想了想,又把这句话咽了回去。

“爹,我没说不让你使唤人,就是换个形式,让穆叔秋菊和正叔一家跟咱家签个雇佣契,可以五年一签,到时候咱愿意用人家就让人家继续签,若是人家不想在咱家了,咱也不拦着他们,反正咱家有银子,想来咱家帮佣的有的是人。”

对于卢飏老爹这种地道的农民,卢飏跟他说那些家国天下的大道理他也不懂,再讲明末投献成风影响朝廷财政收入更是对牛弹琴。

卢飏没办法,也只能对老爹软磨硬靠。

“爹,孩儿以后是要立志中举做官的,将来投献的人肯定还会更多,到时候咱们看不过来,那些人就会打着咱家的旗号在外面招摇撞骗,欺男霸女,这些到时候都会算到儿的头上,那时候反而不利于儿的仕途了。”

卢飏灵机一动,从官帽子上来劝老爹,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风哥说的也是,我记得你姥爷当年就伺候过一任县太爷,那县官不休德政,放任家仆在外面打死了人,结果被人告到了八府巡按那里,结果官就没得做了,灰溜溜的回老家了。”

卢飏老娘因为家庭原因,对于官宦仕途到有一定了解,卢飏一说,她便明白了。

“真有这么邪乎?”

卢满仓还是有些怀疑。

“那可不是,你这种地的,哪知道官场的上的事,风哥姥爷说过,有一个官就八府巡按,权力大着呢,每天啥也不干,就看哪个官做得不好,到时候一封信送到皇帝面前,这官便做到头了。”

卢沈氏知道一些官场上的事,但因为离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