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筹划报业(1 / 2)

稍晚一些的时候,结束了一天说书工作的老孙头,红光满面的回了家,他这近几日天天都是这幅德行,在酒楼茶馆,成了备受人追捧的先生。

听孙石说书,成了时下洪州城最大的享受,远比听戏子唱京城更招人稀罕。

“老孙,义父等您呢。”

甫一踏进府门,老孙头就看到了成文,后者的话让他收起了得意,忙端肃神情整理下衣服,跟在成文的身后,快步往着后宅走去。

他到的时候,骆永胜正同耿百顺、骆永捷三人饮酒谈笑,见到老孙,骆永胜笑道。

“咱们名满洪州的孙先生来了。”

“哎呦,不敢不敢。”

这句客气倒把老孙吓了一跳,双手紧摆“少爷当面,我哪敢配的起先生二字。”

“坐吧。”

看着老孙头的面相,骆永胜道“在酒楼里没少喝?”

“有几个员外看赏,敬了两杯水酒。”

小心翼翼落下半个屁股,在骆永胜的面前老孙是万万不敢得意忘形的,便是回话的时候都欠着身子。

“找你来也没有什么大事,只是我这又有一个故事打算交给你,你替着完善一下。”

又有新书了?

老孙头当然是开心的很,他挺直了脊梁,接过骆永胜递给他的一份稿纸,展开观瞧。

“江南聚义、一百单八将?”

通篇看下来,老孙头有些迷糊了“东晋的时候有这么段历史吗?”

“有没有的重要吗?”骆永胜笑笑“编故事总比真个去查一段历史要容易许多,故事的主纲线大致便是如此,核心的内容也都在这份稿纸上了,你要围绕这些把故事丰富起来。”

孙石点点头,当下便开口告辞,又被骆永胜喊住。

“另外,过些日子我替你联系懂印刷的作坊,日后你的《三国》换一种方式来让世人去了解。”

老孙有点不理解,何谓换一种方式?

“报纸。”

早前在酒楼的时候,骆永胜想起了一位章回体小说界响当当的人物。

金庸。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金庸的武侠小说第一次就是在一份名为《明报》的报纸上刊发的。

也是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使得明报迅速后来居上,成为港岛最具有舆论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如何涉足和染指却需要步步谋划,今日在四海酒楼看到如此多人追捧《三国》给了骆永胜一些启发和灵感。

那就是把《三国》作成连载型小说发到报纸上,推动报纸的销量,而后在报纸上做文章。

每期加点私货呗。

但这么做还是有几点需要解决的困难,最直观的便是识字。

“说书根上就是一俗人乐,再粗鄙的汉子往茶楼里一坐也听得懂,但刊印到报纸上,他们不识字,如何看得懂呢?”

“拼音和字典。”

一早去苏家坊寻求书籍印刷的办法,骆永胜打算的,便是印发字典。

在这年代,推广教育本身所特有的难度就在于接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接受教育以及如何拥有接受教育的渠道,显而易见的一点便是很多基层的百姓本身无法接触到教育,束脩之礼也不是寻常百姓家愿意支出的,而上了岁数的,三四十岁的中年群体也不愿意接受教育。

这年月,教育是与科举挂上等号的。

人过三十,接受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便是被动的接受教育,一样有绝大多数人抗拒的很。

如此一来,就只能想办法将这种被动变更为主动。

骆永胜也没有把握靠着一本《三国》就能勾起百姓学习的兴致,但他是实干家,想到了便去做,至于有没有效果,能有多少的效果,交给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