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让杨林接手作坊的事儿。”
“这可不成,他毕竟是个外人,我可不放心我的牛。”于老爹旗帜鲜明地反对。
小丫低头喝玉米糊糊,不说话,小永吃着自己手里的发糕,盯着盘子里最后一个。
郭氏犹豫不定的说“这也是个办法,只是家里那么大一个摊子,就交给一个外人,我也不放心。”
于大龙放下筷子,道“你的心意我和爹都明白,可是真让我们到县城来享福,我也闲不住啊。”
于老爹也接口道“就是就是,我还不到六十,哪就需要待在家里养老了。”
小丫朝着于小永看了一眼,说“按照我的想法,咱们家现在也暂时不愁吃穿了,若家里人觉得不愿意干现在正在干的活计,也可以换个事干,咱们这么辛苦干活挣钱不就是为了把日子过好,图个舒心吗?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听小丫说这话,于老爹有话说“家里现在有这几个买卖,看着是不错,可是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买卖上的事我也不懂,可是看咱们镇子上的那些铺子,换的可真是勤,多年的老铺子还真没几个。”
于老爹这话真是老成之言,收益总是与风险并存的,做买卖是来钱快,但是指不定哪日说倒就倒了。
今年虽风波不断,但也没有伤筋东骨,小丫还真没往风险这去想。
她知道于老爹一辈子谨慎惯了,安慰道“爹,咱家这铺子安稳着呢,再开个十年八年的,肯定没问题。”
至于十年八年以后,按小丫的意思,她只想吃喝玩乐,享受生活,随心做糕,再不想为了所谓生意累死累活的做糕点了,当爱好变成职业也是怪痛苦的。
“你爹说的对,咱们不能只顾眼前,大龙,你的意思呢?”
“要不买些地吧,这几年收成不好,地也便宜些。”
“那就这样办吧,置些地可是几辈子的家当。”郭氏一锤定音。
接下来就是买多少,在哪里买的问题了,小丫都没有意见。
在古代当地主婆也不错。
穷人家活计多,守岁也是可有可无的,只是如今于家日子好过了,又是在城里,难免要入乡随俗。
子时小永跑出去放了鞭炮后,一家人坐在堂屋里唠嗑,顺便守岁。
最先撑不住的自然是于小丫,迷着双眼,含含糊糊的与郭氏聊着亲戚间的家长里短。
“你二堂姐今年过年是在你大伯家过的,这按规矩啊,嫁出去的闺女不能在娘家过年的,可是优惠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你堂姐夫说是出去跑船,做买卖,一转眼啊,都两年没回家了。她又没个孩子,只能这样干熬着。”
“嗯。”
“村头刘老汉昨个没了,也真是没福啊,连这个年都过不去。”
“嗯。”
“也不知道你姐的婆婆有没有给她气受?我这心里啊,总是不踏实。”
“嗯。”
郭氏看小丫头都掉到桌子上去了,只能止住话头,让她回房去睡了。
越大越没耐心,小时候还喜欢跟自己打听东家长西家短的,对人家的生活挺好奇的。当时那不是啥啥都不知道,了解了解这个新世界嘛。
现在说啥都是婆媳分开住,包治百病。
瞧瞧这丫头,说的是什么话嘛,媳妇不在家伺候婆婆,还想上天哪。
她完全忽略了自己也是支持闺女秀秀长住县城不回家的。
小丫抱着同样眯着眼的小白白去睡了,小花花这个贪吃鬼已经常驻隔壁了,嫌贫爱富它第一。
话说周小姐这样大户人家的姑娘,怎么大过年的一个人在这窝着。
想不通的问题就不想了,反正也和自个没关系。
按着老礼儿,初一早上要早起吃长面,可怜半夜才睡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