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武德殿,李世民手里拿着高不凡诏告天下的那份檄文,面色冷沉,目光萧煞,在场的朝臣均凛然肃立。
片刻之后,李世民的面色恢复了正常,信手把这份檄文撕了个粉碎,其实在发动玄武门兵变之前他和房玄龄等谋士便考虑过高齐会从中渔利,如今果不其然,高齐以此为借口,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姿态,悍然撕毁和约,趁着李唐内部不稳大举来犯了。
明明是高齐背信弃义,却发出这样一份大义凛然的讨伐檄文,把自己骂得体无完肤,李世民自然愤怒无比,但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毕竟弑兄夺位的事他的确干了,无论怎么洗也洗不掉的。
当然,即便洗不掉也要洗,舆论阵地就在那里,你若放弃了,敌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占据,所以李世民也找来了笔杆子,写了一份诏书公告天下,说明自己发动玄武门兵变是被动反击,是为了自保,而且得到太上皇李渊的支持,同时,诏书中又痛骂高不凡阴险狡诈,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等,反正把高不凡回骂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卑鄙小人就是了。
不过两国交兵,靠打嘴仗是打不赢的,最终还是得看谁的拳头硬,于是乎李世民也调兵遣将,在河东和函谷关与齐军对砍,唐军的精锐几乎都调到这两处了,总算堪堪敌住了齐军的攻势。
然而,李世民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一条极为不妙的消息传来了,颉利可汗和突利二可汗竟然率着二十万突厥骑兵攻破了萧关,又打破了豳州,直扑渭河上游的武功县。
如此一来,整座长安城都震动了,一时间人人自危,因为武功县距离长安已经不足两百里了,二十万突厥骑兵近在咫尺,谁不害怕?
李世民又惊又怒,猛一拍御案厉声道:“李瑗和张谨这两个乱臣贼子误国误朕啊,不杀不足以平朕心头之恨也。”
话说突厥大军若要南下攻打关中,必须得翻越黄土高原,其中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先打灵州,然后沿清水河南下,过萧关,走回中道或豳(bīn)州,再到武功县,最后顺渭水而下到长安,这条路是最好走的,因为清水河谷道路宽阔平坦,牧草也茂盛,适合骑兵快速突进。
然而这次颉利可汗出乎意料的绕到了会州,即如今的甘肃靖远,再折回清水河南下,一路狂奔千余里,“出其不意”地攻破了萧关,又越过了豳州,短短二十天时间竟然就打到了武功县,简直像闪电一般,打了李世民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萧关和豳州都是天险之地,有大量的唐军把守,如果这些守军积极抵挡的话,颉利这二十万突厥骑兵要打到武功县是不可能那么轻松的,少说也得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
很明显,问题就出在萧关和豳州的守军上!
原来啊,负责把守萧关的唐军守将叫李瑗,而负责把守豳州的守将则叫张谨,这两人都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杀死李建成,将皇位抢到手,李瑗和张谨两人虽然表面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也接受了李世民的安抚,但内心还是极为不满了,所以当突厥骑兵杀来时,李瑗只是装装样子就把突厥骑兵放过去了,而张谨干脆连装都不装,龟缩在豳州城中不出,任由颉利可汗率着大军越境而过。
就这样,颉利可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杀到了长安上游的武功县,也难怪李世民会如此愤怒的,但大敌当前,李世民即便再愤怒也只能先想办法退敌,然后再秋后算账了。
武德殿内,气氛空前紧张,人人屏息静气。当日参与玄武门兵变的天策府骨干,如今都成了朝堂上的重臣,只是他们没想到,秦王刚登位还不满一个月时间,突厥大军就杀到眼前了,大唐面临灭国之危啊,难道这就是报应?
李世民愤怒过后却出奇的冷静,扫了在场诸位大臣一眼,淡淡地道:“高齐小人背信弃义,趁着朕初登大宝,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