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四百二十五章 制造机会(4 / 5)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288 字 2022-11-15

敌无数的人。真正让韩永合担心的,则是富弼身后的晏殊。如果晏殊也加入到跟他们联合的阵营当中去的话,那到时候自己的处境可就……韩永合不敢再想下去了。

四十个人都已经入场,都已经到了擂台上面。陆垚看了看,曹家为了这次的比武招亲大会可以说是准备充足,按照这个擂台的大小,陆垚觉得就算是再上去二三十人一起进行比武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

曹评这边见大家都已经入场完毕,于是他自己也是来到了比武擂台的中央处,拿着喇叭大声说道:“既然大家都入场完毕了,那么我接下来就和大家说一下比赛规则。”

四十个参赛选手的目光纷纷看向曹评,当然,富绍隆所在的那个小队看上去已经知道了比赛的规则,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然他们怎么针对这个规则进行训练。而陆垚这边,也是知道规则的,不用多说,自然是曹诱在之前找机会告诉陆垚的。

要说这宋代比武的规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其中最为正式的,就是武举制度了。陆垚此时的思绪飘远,毕竟日后若是要展开对大夏和其他外来势力的战争的话,武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宋武举考试程序较唐为多。除解、省、殿三试之外,还有比试。比试是解试之前的资格试,又称为“引试”。比试在京师由兵部委官监督,在缘边地带则由帅司主持,分为武艺与程文两项。“解试”由兵部主持,考试分作弓马武艺和程文试。其中程文试考兵法《武经七书》或谋略策问。所谓“省试”,即兵部试。兵部试武艺常分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器械刀、枪等。一般先试弓马,弓马不精者被淘汰。程文包括策问和墨义。所谓“墨义试”,即讲释《韬》《略》《孙》《吴》《司马》诸兵书大义,“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说解释义理明畅者为通”。(《建炎以来朝野杂技》卷一零)所谓“策问”,即以时务边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题,限七百字成文。真宗咸平年间已有过“殿试”,但未成定制。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亲试武举十二人”,可视为殿试之始。殿试虽然也有阅视弓马武艺一项,但以策问为主。宋代武举与唐代相比,增设了程文一项,唐代的“翘关”、“负重”之选,宋已不列入武举科目。

宋之武学始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五月,经三月而废序。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复建武学。“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当时对武学入学的资格作了不同规定:在京无品位的低级吏臣、门荫子弟、平民,经京官荐保及考核得入学;由地方官员荐举武举人得免试入学。这种由在职官员奏举武学生员的方法直到元丰年间依旧循用。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诸州置武学,京师武学生员多由地方考选升贡。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州县武学既罢,复用元丰法收录武学生员。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于临安府重修武学。兵部又呈武学条格,摒弃荐举免试的旧例。从此,参加入学考试就成为取得武学生员资格的唯一途径。

武学分上舍、内舍、外舍三级,考试标准据等级而定。庆历至熙宁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77年)武学教师称教授,训文武官员中知兵法者担任。元丰(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改制后,改教授为博士,并增设武学谕。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学制三年,经考试而授职。武学的开设,提高了习武者的理论修养,促使武艺与兵家谋略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

曹评的话语打断了陆垚的思绪,他开始介绍起今天的比武擂台赛的规则。四十人在擂台上进行武功比拼,虽说富绍隆是有小队的,但是在其他人看来,这场比赛是一个四十个人的乱战。一旦被打车到擂台之外,或者说是自行离开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