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名,莫迪。」
陆垚这句话一说出口,在场的便有诸多人不服,他们觉得莫迪采用这种手段存留到最后的时候,如果真的将他录取成为最后的那五个人了,对其他的参赛者是不公平的。对于大家提出的抗议,陆垚始终就只有一句话。
「他能凭借这种手段和方法存活到最后的阶段,是他的本事,我从来没有说,这次比赛是正大光明的比拼武功,是你们觉得只有这一种方法而已。」
显然,陆垚的这个说法并不能够让在场的参赛者们的认同,不过,陆垚对此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交代棠溪和折克行,在自己公布完结果后,也是直接遣散了在场除了那五个人之外的所有参赛者。在阵阵议论声中,终于擂台边上只剩下了这五个参赛选手。
自己的这一番言论,一定会成为汴梁城内百姓的谈资。不过,陆垚对此倒是丝毫不在意。
「我看现在时候也不早了,你们五个,先回去好好休息一下,等到晚上的时候,我带你们夜游汴梁,晚饭就在酒中仙吃吧,今天晚上一切的消费,都由我来买单,至于你们的第二轮比拼,等到后天的时候再举行,到时候明天会有人来告诉你们怎么安排,今天就好好放松一下吧。」
在古代,蜡烛是一种奢侈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常见。现代人可能已经习惯了各种人造光源,但在古代,人们只能点蜡烛来照明,蜡烛的亮度比现代的电灯要差得多。事实上,古代的照明方式与现代相比差距更大,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古代的蜡烛通常由蜂蜡、白蜡和动物油脂混合而成,燃烧不稳定、容易熔化、烟气很重,动物油脂也会因为变质发出难闻的气味。因此,古代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依赖蜡烛照明。
据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回忆,晚清以前平民在夜间需要照明,常常是点燃一根松枝或一条篾片来解决,而夜间使用蜡烛照明是非常罕见的。普通人家可能买不起蜡烛,尤其是在古代。
据《宋史》记载,北宋名相寇準少年时富有奢侈,从未用过油灯,而是使用烛火。这表明,蜡烛在古代是富贵的象征。
油灯是古代比较普遍的照明工具,可以调节亮度。使用较多的燃油和较粗的灯芯可以使油灯的亮度与蜡烛相当,但费用同样昂贵。普通的油灯亮度较暗,如「一灯如豆」所描述的那样。古代经常出现灯花落在书本上引起火灾的事件,说明油灯有一定的风险。同时也说明古人看书时需要靠油灯,书本和眼睛离油灯很近。
然而,油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担的费用。例如在《儒林外史》中,守财奴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不愿死去,因为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他觉得费用太高了。另外,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典故也表明,古代油灯远不如今天的蜡烛普及。
在唐宋时期,禁城宫殿的道路上很少有灯光。当臣子在夜间被召见时,若能获赐以灯光送归,便会被视为无上恩宠。
整个宋代只有十个人曾经享受过这种待遇,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东坡。一次夜间被太皇太后和哲宗召见时,临走时命人用「御前金莲烛」送归,这个故事传为美谈。
在明代,紫禁城中出现了路灯。据《明宫史》记载:「路灯的底座是石头,灯楼是铜,门壁用铜丝做成。每天晚上,内府库监工会添油点灯,以便巡视关防。」然而,后来魏忠贤为了方便自己夜间出入,把这些路灯部撤去。
到了清代,除了皇帝、皇后和皇子的住所之外,紫禁城中不再设路灯。这让官员们很困扰,上朝时通常只能自己用小灯笼照明。
在光绪初年的一个大雨之夜,有个笔帖式(文书)竟因天黑失足落入御河而死。直到1888年,慈禧太后的寝宫安装了李鸿章进贡的电灯,
紫禁城才摆脱了漆黑一片的夜晚。
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