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女孩又明明是她。
杨悦震惊,楚帆哥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技能,确实前不见古人。
“叫你多读书,今天没看书是吧,思想都滑坡,智力都退化了。”楚帆对白晶晶说道。
白晶晶还没回话,楚帆又对杨悦说道:“你初中都没毕业,这样不行,将来出名了,会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无知的少男少女效仿你,早早跑出来闯社会就麻烦了,不是人人都可以像你这么幸运遇到我的。”
杨悦的脸有些红,楚帆哥哥说话就是直,不委婉也不谦虚。
“我以后也能红能出名吗?”杨悦鼓起勇气问楚帆,想要一个承诺。
“放心,你是锦鲤,红红火火是早晚的事。”楚帆说道:“就是以后红遍大江南北了,一定要多宣传读书的好处,让穷人家的孩子知道,除了读书,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现代人家的穷孩子,比古时候的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或青云直上,大富大贵。
或美满幸福奔小康,家有娇妻,儿女双全。
古时候,穷人家的孩子,想读书千难万难,于是便有了凿壁偷光的辛酸故事。
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自古寒门难出贵子。
毕竟,首先,穷人家的孩子有钱买书吗?
在现代印刷机器出来之前,印书的成本非常高,书很贵。
贵到什么程度呢,说出来能吓死人。
南宋的时候,有一本叫《大易粹言》的书,光印刷工人吃饭的钱就花了1.5贯,加上纸张油墨等等,成本总共在3.3贯以上,这样成本的书,标价卖8贯。
8贯,是什么概念?
按宋朝的生活标准,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只需要5贯钱,就绰绰有余。
《宋史食货志》里面说,宋朝一贯钱相当于半两银子,折合成现在的购买力,有人说是1000,也有人说是300800之间。
如果按最少的300算,买这本书,也要花2400块钱。
即便到了清朝,印刷水平虽然大有提升,但书依然是个很贵的玩意儿。
清朝有一个叫徐增的人记载过,一部叫《元气集》的书,一共是40页,有100首诗,这本书的成本价要16两白银。
清朝的一两银子,可以买一百多斤最好的大米,16两银子大概可以买2000斤大米。
然而2000斤大米,并不能换来这本只有一百首诗的《元气集》,因为这只是人家的成本。
古代读书,除了买书这种一次性投资,笔、墨、纸、砚这些消耗品,也是不便宜的玩意儿。
最不起眼的纸,有人算过,宋朝一张a4大小的纸,大概五毛钱,用毛笔写字的话,承载量不超过一百个字。
其次,如果是一个在家里种田的底层人士,他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心读书吗?
家里的农活,要不要干了?
在小农经济的古代,绝大多数普通家庭,都停留在手停口停的状态,不干活,就没饭吃。
真正的底层,没有办法做到完全脱产去读书。
因为脱产读书,在没有考中之前,基本上就是一个啥都不干的废人。
而古代中秀才的平均年龄是24岁;中举人的平均年龄要大一些,大约在28到31岁;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更大,明朝是33到35岁,清朝在37岁左右。
什么样的家庭,能白养一个啥都不干的人二、三十年?肯定不是那种靠自己种田吃饭的人。
最后,如果这些都搞定了,赶考也是一笔巨大开销,清朝有个四川举人进京赶考,前后一共用了八个月,他记了帐,在落榜后对着帐本伤心自叹:“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
只是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