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补贴工厂,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已经有很多工厂陷入这种入不敷出的窘境,导致这些国企工厂所在的政府,都都为了这些工厂而掏空了当地财政。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后来才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双轨制就是其中之一。
实行双轨制后,企业不再只是提线木偶,只能按计划生产,而是做够计划的,还可以在计划外,额外生产一部分产品,然后自主拿到市场上,以市场价销售,赚取必要的利澜。
这种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是工厂自己说了算的,但也需要有工厂批条才行。
也正因为这样,倒腾批条,成了八十年代中期一个非常赚钱的行当。
换言之,红光机械厂只要能挺到八四年年底,等双轨制政策一出,那么这个厂的财政状况瞬间就能改善。
毕竟在八十年代,钢材在市场上还是抢手货,根本不愁卖。
更别说,红光机械厂作为一个主要给军工供应产品的工厂,其生产技术本就比一些普通钢厂强。
别的不说,就说坦克履带,这时期国内能生产的没几家,而红光机械厂呢,恰好就是生产坦克履带的厂家之一。 …
坦克履带这玩意儿虽然市场狭窄,但拖拉机也需要履带啊。
一旦双轨制开启,随便转行一下,搞个拖拉机履带,那还不卖疯了。
再说了,能做坦克履带,做螺纹钢等粗钢产品啥的也不在话下。
好比这次,曹志强只是让机械厂抽调一批人,按照他设想的样子制作一批便利亭,他们很快就制作出来了,而且做工精良,不愧是有大量高级技工的国企单位。
你要换了别的单位,恐怕还真做不好。
因此,在曹志强眼里,步履维艰,几乎就要没了的红光机械厂,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优质资产,只是李厂长等人身在局中,看不透未来,才那样的失魂落魄,患得患失,进而病急乱投医,让曹志强钻了空子。
当然,董书记跟李厂长肯如此信任曹志强,也不单纯是为了工厂,主要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别的不提,就说出版社每卖出一部书,董书记跟李厂长俩人每人都要分利澜的一成,那可是妥妥的几十万。
在如今这个时代,这可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恐怕当初的李厂长,也没想到利澜的一成,居然会有这么多钱吧。
这么多钱,那可是相当烫手的,可这是私下口头协议,一切都是看曹志强个人。
一旦曹志强不肯给,那董书记跟李厂长可就拿不到那笔钱了。
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曹志强不可能不给钱,毕竟他还需要董书记跟李厂长的支持。
那每人一成的钱,说白了就是买大腿的钱。
只要董书记跟李厂长还有权力,还能罩着曹志强,曹志强就一定会给钱。
所以哪怕为了退休后安享晚年,董书记也罢,李厂长也好,也一定要在退休前死死保住曹志强,并且在退休之前,把曹志强推上去当厂长。
只有这样,等董书记跟李厂长退休了,才能继续享受曹志强的孝敬,要不然,曹志强凭什么给钱?
但这都有个前提,那就是红光机械厂必须在。
红光机械厂在,董书记跟李厂长就有权,曹志强也能安心的借壳上市,不,赚钱。
可机械厂要是没了,那大家都一拍两散,谁也别玩了。
所以保机械厂,是大家的共识。
出于这个目的,曹志强才想到让机械厂的三产职工,去填充便利亭项目,进而完成一部分三产职工的转型,减轻机械厂财政负担的同时,增加大家的收入。
曹志强都想好了,这个便利亭项目,会单独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依旧是曹志强个人与红光机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