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咱们自有国情在此!(3 / 4)

招牌大脾气大,真的借不到。

可如今国内的电影厂有的是,也不是所有电影厂都资金充足,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随便找个小厂,以合作拍摄的名义,跟对方借个摄影机,应该不难。

远的不说,就说那个青年电影厂吧,你只要给够了钱,不怕他们不把摄影机借出来。

开玩笑,此时那个青年电影厂,几乎就是个草台班子,本就没啥经费,就是给北影学院的学生练手用的实习场地,根本没多少经费拍电影。

如果跟对方联合拍摄,再给相关负责人一点好处,想必不难办。

所谓的难办,只是针对徐庆冬来说,可对财大气粗,又认识好多领导的曹志强来讲,他真心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这样吧。”曹志强道,“摄影机的事情,我来解决,可我也先声明,如果摄影机解决了,是不是就能拍摄了?”

“当然!”徐庆冬点点头,“你只要能给我弄来一台摄影机,拍电影的那种,其他问题都好解决。

毕竟咱这是自筹经费拍片,不用北影出钱,那自然没问题。”

“等等!”曹志强突然一摆手。

“又怎么了?”徐庆冬问。

曹志强一皱眉:“我忽然想起一个事儿忘了问你,这个电影拍摄好了后,怎么分账啊?” …

“什么分账?”徐庆冬一愣。

“就是怎么分票房啊?”曹志强问,“比如我们拍好了电影,然后拿去上映,票房怎么分?我们拍电影的,能分多少票房收入啊?”

“啊,你说这个啊。”徐庆冬呵呵一笑,“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不用分票房,直接买断,所以只要成本不超过九十万,肯定有的赚。”

“啥?买断?九十万?”曹志强愣了,“啥意思?”

“你不知道?”徐庆冬一皱眉。

“就是不知道才问你的啊!”曹志强道。

徐庆冬再次一皱眉,然后就开始跟曹志强解释起来。

原来,此时国内的电影制度,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

就是说,所有的电影制片厂,只负责拍电影,拍好了电影后,只要过审,就统一交给中影公司买断发行。

中影公司呢,如果要发行你的电影,此时都是一口价,九十万收购你的电影。

换言之,之后这部电影上映后,不管票房好坏,都跟你电影公司没关系。

票房低迷,不够九十万,那亏的是中影公司。

票房超好,那赚的也是中影公司。

比如当年火爆国的《牧马人》,在一毛钱电影票的时代,却收获票房近1.3亿,火的不要不要的。

可别看那部电影火成那样,作为影片的制作公司上影呢,却依旧只从中影公司拿了八十万,大头都被中影公司赚去了。

到了1983年,这个中影公司的收购价涨了,成了九十万。

也就是说,只要中影公司同意给你发行电影,不管你电影成本多少钱,他们的收购价统一都是九十万。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这时期又叫一口价时代。

从这个角度看,此时如果要拍电影赚钱,那就要控制好成本,一定要在九十万以内。

通常来讲,现代故事片是成本最低的,只要拍好了,收入还是挺可观的,一部片子赚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还是可以的。

就好比曹志强这部电影,如果真的能花十万块拍完,那九十万的收购价,就有八十万的毛利,那是相当划算。

尤其是,这部电影是华夏音像公司独家赞助独家投资,北影厂只出人出设备,外加出招牌的话,那利澜一般都是三七分,北影厂分三成,华夏音像公司分七成。

如果北影厂没出设备没出人,只出个招牌,那利澜就可以谈到二八分,再低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