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粮价自中平元年后就一直走高,直至董卓强行迁都时才彻底失控,大钱该小钱时达到峰值。
按理说,只要董卓按照董虎的话语去做,一方面打击囤粮惜售的关中本土地主后,增加市面上的粮食,一方面大钱改小钱降低朝臣们俸禄,减少支出,关中粮价就应该能控制住。
拿铜钱购买粮食,无论是五百钱一石,还是五千、五万钱一石,对于底层耕种百姓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一者是底层百姓没有多余粮食贩卖,就算董卓和手下将领不再抢夺,遭受无数损失的富户家族也会增加佃租方式掠夺一空;二者是底层百姓没有铜钱,想买粮也无可奈何。
粮价高低与底层百姓没有关系,但如此疯了一般的粮价也证明了市面上粮食的极度缺少。
董卓有无能力将粮价打压下去?事实上是有的,只因他将粮食都搜刮在了手里,并未向市场投入,这才致使粮价居高不下。
董卓若四月份没被杀死,夏粮麦子、秋粮谷子、豆子、水稻、高粱也一样会再次流入郿县、堳坞,市面和民间依然缺少粮食而致使粮价居于“五万小钱”高位,而且还是有价无市的那种。
迁都之前,关中三辅有五十万人,董卓迁都后,关中至少有一百万人,只需要咬牙坚持一年,百万人就能勉强供养十万兵马……当然了,若按照正规汉兵的待遇,此时的关中依然无法养活十万兵马,但仅以“粮食”而论,百万人屯田是可以供养十万兵卒的,若让兵卒自己屯田,能养活更多兵马也不稀奇。
郿县、堳坞内的粮食足以供养李傕郭汜手里数万兵马,只要不再抢夺董卓死后的五月份夏粮、八月份秋粮,百姓兜里就不会太过缺粮,“五万钱一石”的粮价就没了支撑,就有了恢复低粮价的基础,但若这个时候没人干涉,粮价也绝对会居于高位,只是这个时候的粮价是一个巨大泡沫,一戳就破。
迁都造成百姓饥荒,即便百姓手里有了粮食,饥饿造成的恐惧也会让百姓死死握着粮食,至少一两年内不会有人卖粮。
百姓都会本能的备荒一两年,若不是百姓存粮条件差一些,百姓可能年内都不会卖粮,市场上没有贩卖的粮食,粮食泡沫就没人戳破,而董虎所做的事情就是敞开了供应粮食,直接挂出“五百大钱一石”的价格,粮价也就顺利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