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大明终将否极泰来!(1 / 4)

海船上,胡宗宪正在翻看《筹海图编》。

他总督浙江军务后,为了彻底扫平倭寇,就命幕僚团队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成这一部沿海军事图籍。

历史上这部书诞生于嘉靖四十一年,如今却是早了好几年问世,全书共十三卷,图一七三幅,有“舆地全图”“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等等,对于大明沿海地理、武器设施、海防战略,都有详尽的论述。

其中最关键的还不是资料收集,而是战略眼光,比如御海洋篇,就是阐述制海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海防必宜防之于海”,主张“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

这些不是空话,有着大量的战术要诀,即便以后世反登陆战的经验来看,都堪称实用,胡宗宪自从成书后,就爱不释手,更是将自己诸多实战见解加以注释。

以前是防守,现在更要进攻了。

对于远征倭国,明军上下其实是不同意的,包括俞大猷、戚继光与谭纶在内,都认为此举太过大胆。

自从一百多年前的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军事实力就急转直下,到了嘉靖朝,军中积累的弊病几乎难以解决,哪怕崛起俞戚这样的武将,扫荡入侵的倭寇没有问题,远征敌国终究难以办到。

真要有那能力,早就出长城痛击俺答汗了,也轮不到倭国……

而且还有前车之鉴,前元忽必烈曾先后两次派出大军,跨海击倭国,结果均以失败而终,且损失惨重,第三次也在酝酿中,最终没有付诸行动,不然的话,倒有点杨广三征高句丽的意思了。

元军东征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后世往往只关注两次台风,可实际上仔细研究整个战争过程,能够发现元军是成功登陆交战的,却被倭军拼死抵抗,十分顽强,而元军里面则有诸多高丽军、南宋降军,军心不附,战力不足,是真的没占到什么便宜。

正如杨广先征高句丽不成,李世民后来亲征,也没有打下,大国的综合国力自然远强过周边小国,但若说强国就一定能灭弱国,却是天真了,陷入战争泥沼的比比皆是,可不止一个杨广。

因此明军上下反对者居多,并且都是拥有卓绝战略眼光的出面。

胡宗宪原本也没想过,扫平倭寇居然要到反攻对方大本营的地步,直到天师提出。

虽然那位从来没有具体参与过政事,可胡宗宪却有种莫名的信服感,清楚对方如此施为,肯定是有把握,也聆听了许多,最终才会上书。

现在一路的风平浪静,就是个好兆头,紧接着马宁远来到身边的禀告,更代表着大军的补给有了着落:“部堂,朝鲜派来使臣。”

胡宗宪问:“来的是谁?”

马宁远道:“议政府左议政崔弘毅。”

胡宗宪微微点头。

朝鲜的官职也分品级,权势最高的是正一品领议政,俗称领相,相当于中土王朝的丞相,其下有左议政、右议政,皆是一品大员,相当于辅相,三议政统领百官,处理大小政务,不会轻出王都。

能派左议政前来迎军,至少姿态上面,朝鲜是做足的。

不过胡宗宪不只是看态度,还重实事:“粮草方面,朝鲜准备得如何?”

明军远征,数目虽然不多,别说杨广那种动辄百万大军,连十万都没有,但粮草支撑仍是大问题,明军水师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发展,依旧无法拥有完善的后勤线,自然需要朝鲜王朝的支持。

马宁远笑着取出一物奉上:“那位崔议政早知部堂会询问,已经备下文书,详加说明。”

胡宗宪接过,仔细翻看,渐渐的眉头就舒展开来。

这位辅相没有大包大揽,还倒了不少苦水,因为朝鲜去年灾荒,目前的粮食实在不够用,但也将各地储粮调集,尽力运送过来,援助明军,并且还按照吩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