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磨刀(四千的)(3 / 4)

也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这点权力还是有的。

水战方面司超是专家,所以史从云明确要求,司超为主,闾丘仲卿和潘美负责参谋,可以提意见,但没有决断权。

对结果他也做出明确的要求:

“某有三个要求,你们要牢记。

第一是通俗易懂,不要老用书面语言,不要写生僻字,生僻词汇,你们的文采某不想看,要的是让每一个普通军汉听了都能懂话里的意思。

第二是切实可行,你们是能人强人,但不能以过高的水准去要求每一个士兵,我要的是大多数士兵都能做到。

其三就是可量化,标准化;直白的说就是所有东西必须标清楚明白,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模糊描述。

给你们举个例子,如士兵手持长矛时候标准姿势,前手在杆子二尺一寸处,那就要明确到位,就写前手手心握住二尺一寸处。尽量少出现大约、大概之类的描述,也不能用多少步这种模糊的计数单位。”

殿前司官署厢房里,三人都有些不解的看向他。

司超作为主要负责人率先开口问:“节帅,那这样训练时还要拿尺子一个一个去量.......这恐怕行不通吧。

这次招募水军少说上万,淮南的战还没打完,官家怕急着用呢。”

史从云摆摆手:“司超说得有理,不过你们还不懂我用意,某自不会让你们一个个拿着尺子去量。

但所谓标准,是有精确的标识,将士们才会去努力对准、

咱们如果给一个模糊的说法,随便练练就觉得差不多了,反正多一尺也差不多,少一尺好像也行,久而久之,这样的风气散开,整支军队都会松垮垮的。

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那,并不是要让你们去手把手的量,而是能让将士们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够不够格,才能精益求精,久而久之形成好风气。”

司超听了连连点头,感慨的说,“如果不是节帅说出来,某这辈子也想不通透这样的道理,突然有一种想明白的了感觉,某带兵也有不少年头,却没真正没白过,这下节帅说出来真叫某佩服!”

说完对他拱拱手。

潘美和闾丘仲卿眼有光,都看向他。

........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史从云还在准备,没有急着动作。

这时候南面还在打大战,北面也有契丹北汉趁着秋收劫掠袭扰边境的消息,天下没有一刻是安宁的,人们也习惯了这种动荡,日子该怎么过就这么过。

从各地招募的人也已经陆续汇聚到大梁,在汴水畔的大营中安置,这些人中多数是从山东,淮北来的。

有些是为养活自己自愿来,有些则是因为地方官员为完成枢密院分下去的招募任务被逼着来的。

训练大纲还在编写,编写完之后史从云还要添加一些内容,那二百多识字的人还要率先接受训练,成为教官。

所以新兵暂时安置在汴水大营,没有动作。

八月初,史从云到汴水大营巡视。

各地来的新兵已经到得差不多,根据枢密院的汇总,这次从各地拢共招了一万两千多人,后续还会征一批船夫和辅兵,最终人数可能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他没架子,和枢密院的官员混得比较好,所以众人额外告诉他一些小道消息,官家见识淮南之战后,觉得处处掣肘,见识了水军的重要性。

原本是准备训练至少两万以上,最好三万人的水军,但府库空虚,连年不断的战争让国库有些吃紧了,最终只得削减到一万五千人。

史从云带着十二名亲兵赶到汴水大营,并要求负责管理的军官把众多人聚拢在将台前。

这时天公不作美,下起蒙蒙秋雨。

看着众多将士正淋雨集结,史从云让亲兵随从撤了伞,站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