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山民(3 / 4)

人可没那么简单。

他身边的符昭愿这是才一拍脑门告诉他,这件事是投降的绵州刺史做的中间人,几天前和他说过,是绵州刺史的人告诉这些百姓找他的。

只是当时小舅子符昭愿没当回事,觉得只是些山野村夫的事罢了,何必搅扰他,就没说。

史从云听后把小舅子大骂一顿,还告诉他以后有什么事第一时间告诉他,再小也要说,小舅子理亏,连连点头,表示一定坚决改正。

史从云便同意了,提出带着八十多名亲兵过去吃饭。

但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吃喝,山民的寨子设在半山,易守难攻。

半山有一处栈道,穿过去的门是一处天然的大树洞,只能一人通过,史从云的身高还要弓腰,后面就是一些带着猎弓和长刀的猎户把守。

他是让亲兵先过去的。

到了寨子,外围是木质城墙,并不高,里面汇聚了不少人,至少上百,还有一些帮忙的煮饭做菜的妇人,大多数年纪不小。

见到来目光汇聚过来,或许是因为山民的朴素,这些人眼中的畏惧,不安等情绪。

随后史从云被请到寨子大堂的主桌落座,里面都是一些年纪很大的老人,他没有放松戒备,是带着亲兵进去的,几个亲兵一直站在他旁边,也几乎没怎么动筷子。

剩余的亲兵则熟练站在大堂门口,大门门口,栈道入口等地方,当地人也没反对,只是时不时瞄几眼。

史从云顿时明白他们的意思了。

大军的人数当地百姓看在眼里,这些位高权重的长辈见识更多。

于是在众人不安的眼神中,他起身,并直接走出大堂,几个老人也连起身跟着他。

史从云到了大堂外,对着外面落座的众多各村各寨来的代表,举起酒杯道:“这里坐着的的父老乡亲,我们是北面来的,是来讨伐成都那边的国主,你们放心,我不是来和你们为敌的。”

他一开口,坐着的人都安静下来。

不过大概是不太听得懂,这时候属地的方言和后来四川话还有差别,成都是后世史从云最喜欢居住的城市之一,如果不是没钱,他曾想过移居成都,所以四川话也听得懂。

但和现在还是差别很大的。

知道四川历史的人应该都明白,因为这些现在的蜀人,在明朝末天下大乱时几乎被杀绝了,那是另一段血泪史。

后来的四川人,九成以上都来自五湖四海,重新融合。

史从云便耐心下来,一字一句的向众人解释,最终还是有些一知半解。

史从云突然想起来,问有没有识字的人,虽然他们相对独立,但既然他们和刺史还有联系,那应该有识字的。

更块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明白了他的意思,找来笔墨和木板让他写。

这下即便方言不通,靠着差不多的文字,很快就明白互相的意思。

史从云心里感慨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巨大的贡献。

虽然秦始皇其实并没有办到,因为他选择好看但难以书写且复杂的小篆来统一文字,加之秦朝十五年就亡国,在当时没有实现,不过理念是好的。

到汉朝真正统一了文字,用隶书统一,从此之后哪怕天南地北,方言各异,但只要写字大家就能交流了。

史从云和几个长辈一面写,一面夹在语言交流,终于把他的意思传达过去。

互不相害,互帮互助,同时希望他们回去告知各个村寨,不要阻拦他们的大军通过,以免引起误会冲突。

明白他的意思之后,在场所有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辈都松了口气,年纪最大的长辈连连向他表示谢意,不过他不太懂礼仪教化,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两手紧握,向他跪拜磕头,反倒像是祭祖的意思。

史从云赶紧把老人家扶起来。

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