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江南之战,曹彬都是被重用的。
可如果面对北方,面对契丹人,则毫无疑问,史皇帝心里的最佳挂帅人选是李处耘。
往北打,永远比往南打难,除了交通运输,气候地理条件也是很大的区别。
很多人想象的游牧生活是天天喝奶吃肉,到处游历,不亦乐乎,可真实的游牧生活是草原生态及不稳定,物质匮乏,靠天吃饭,看天脸色,饿死人是家常便饭。
蒙古贵族也在会用儿子向别人换羊求活命,就更别说普通人和奴隶的生存状况。
辽国建国时,他们的兵役制度是所有契丹人只要年满十五就要参军,这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可情况就是,草原资源匮乏,生态不稳定,只能养活那么多人,而人的繁殖却不断,生下来又养不活的人不去抢就是死,没有其它出路。
这就是游牧军队战斗力来源的最大部分,反正一无所有,不如放手一搏,所谓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契丹人曾经孜孜不倦的想要南下,无论损失多少人都有动力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些年随着他们逐渐向农耕转变,年轻一代已经越来越没有南下劫掠的动力的,有吃的谁愿意去拼命?
这也是当今辽国国主能够上位的原因,上一任国主世宗耶律阮没有察觉国内的改变,还保持游牧传统,劳民伤财的要一意孤行举兵南下,结果在火神淀之乱中被自己人刺杀。
其实辽世宗的死,就说明辽国国内很多人已经不认同曾经游牧民族那一套,逐渐开始汉化。
不过北方的很多契丹贵族依旧保留着曾经的传统,所以对于他们的战斗力,史皇帝一直没有放松警惕,战争有很多意外因素,充满偶然,短期胜负可能会被很多意外因素左右,可长期来看军队强不强就要看其作战的理念和目标。
而游牧军队在很多时候能够持久的保持好战属性,最重要的他们目标是为生存而战,这和南方那些割据势力有着根本的区别。
光这一点,史皇帝就觉得要派一个狠人去,最好就是李处耘那样的。
所以在秋天,史皇帝在符太后的温软玉香中就想好了他心目中去北方的人,李处耘,党进,郭进,向拱,杨继业,慕容延钊等狠人是北面需要的。
相较之下,曹彬,郭廷谓等就不适合,他们太在乎当地百姓,会掣肘。
对南方作战,有这些掣肘也无所谓,秦军对他们是碾压级别的,如果往北打,就不能这样了,要不遗余力。
不过史从云最期待的还是辽国内部先自己闹出点事情来,他再见缝插针,乘机出兵。
他在心里估计了一下,接手江南和吴越,实行土地改革也需要时间,他预计会是三到五年。
也就是说,他最多再等五年,他已经将数万大军不断陆续往北调度,部署到河北去,如果五年之内辽国有变,他将立即乘乱出兵。
如果五年之内辽国内部没有变化,他也要强行出兵了,因为秦军不能久备不战,越往后拖越对战争经验丰富的秦军不利,而且这样庞大的军队长期备战靡耗巨大。
......
总体来说,康定元年虽然没打仗,可事情很多,二府三司的人,六部的人,两大军司的人,几乎都忙得脚不沾地,但大多是劳神的事情。
从江南回来的大军还在论功行赏,这件事估计要到年末才能结束,而原本没有参战的部队,则大多都开始调往河北。
到了秋天,在河北的三关附近,秦军已经保持了五万禁军,如果加上太行山以西河东的军队,整个北线东西加起来有八万左右禁军部署,如果算上地方军队,则仅在河北,河东,就有十多万大军。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解决了南方,史皇帝的目光看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