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东笑着道:“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从事娱乐业的人,却忽然缺乏娱乐精神地一本正经起来。”
“我特别喜欢《霸王别姬》里的一句台词,开篇时戏班师父说的话——“都是下九流,谁也别嫌弃谁啊”。
冯晓刚嘿嘿一笑:“旭东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从认识他开始,他就一直是服务观众的心态…这个我要检讨,可能是耳顺之年了,我就是想拍几部自己喜欢的电影,观众喜不喜欢无所谓…”
沈旭东笑了笑:“您层次高…也到这种境界了!”
“我反思一下,确实不应该说这句话…”
戴锦华插话:“责任当然不在观众,而是影视资本的高度垄断…院线掌握了话语权,高度垄断造就了观众选择实在有限,他们本身是被动而无奈。”
沈旭东反驳:“这个跟垄断的关系不大,文化领域的产品终端定价,往往跟产品品质无关。说直白点,好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坏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那从资本决策来说,一部电影想要赚钱,只要完成一件事——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
“那电影这个事就变成了,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观众,至于观众水准,这个无所谓!
理论上来讲,吸引观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全组齐心协力钻研表演,比如精心打磨剧本反复修正,比如探索艺术边界出奇制胜…但是很遗憾,把电影做好的方法,在市场范围上不一定能挣钱。”
顿了顿,沈旭东补充一句:“这个不只是中国市场,全世界都一样…当年《环太平洋》、《明日边缘》票房不景气,就是跟华纳宣传不利有关…”
“现阶段投资电影,投资方也知道钱要花在刀刃上,但有意思的是,对于投资人而言,刀刃不是剧本和主创,而是明星和炒作,做足宣传的电影,才有资本争取更多排片,从而赚更多钱。”
“其实,这也不能埋怨资本,国内的资本不敢更多的投给慢工出细活的优秀主创,资本倾向于投给多快好省的主创,原因很简单,因为制度的限制和很多方面的不稳定…政策转向了怎么办?有个同行前些年拍了个国军抗日的片子,因为政策的关系被禁了,而后来中日关系紧张,台海关系缓和,这这电影又解禁了…拍点不疼不痒的片子,快拍快上映最保险,可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垃圾电影自然会变多…”
……
其实,没有一个电影主创会说,我们准备要制作一部只为圈钱不为口碑的烂片。
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烂片的口碑只能拿到更少的回报。
所以每位电影人,在项目立项的时候,都是希望电影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不过票房和口碑有时候会是一个单选题,在票房和口碑的选择上,往往有些团队会先考虑票房。
把自己想象的观众喜欢的元素塞里面,明星、流量,以及乱七八糟的低俗笑料…
这么一来,电影铁定是烂片了…
至于大量投资大IP的模式,不光是国内这么做,全世界都这么干。
在好莱坞,只拿英雄电影题材来说。从1970-2000年,30年内只有14部英雄电影。
但光2017年,就有7部英雄电影上映。
这个是不是投资过热呢?
……
“这不是我们的大美女嘛!”
沈旭东碰到了倪妮,她是来宣传《悟空传》的…
碰到沈旭东,妮妮也挺高兴,拥抱了一下:“…好久没见了!”
“也没有多久吧…前年才碰过面…”
《28岁未成年》首映,沈旭东跟妮妮续了一下前缘…
“都过去一年了!”
“那你也不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