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松来过一趟,见了唐远峰,和嵇宜修把后续的问题先定了框架,后续交给简玉书和廖青山过来对接就是。
回到燕京,第一时间就被倪光北喊了过去。
顾松离开的两天,他们已经凑在一起,深入地研究了这种高温超导石墨烯的各种情况。
从材料本身的制备工艺,到具体应用于量子计算的解决方案。
这是完全崭新的领域,他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却研究得很困难。
毕竟这一块,之前的基础太薄弱了。
国内也有这方面的研究团队,也许已经思考过很多。但这么重要的东西,却无法一起共同研究。
于是,只能从已经发表的漫漫论文海中,根据现在已经突破的材料特性,去思考可能的架构设计思路。
这不同于之前做任何一种芯片,也不同于之前开发任意一款系统或者软件。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仅有理论指导,却没有实务框架。
因为顾松想做的,不是专门用来做某一种计算的特种量子计算机。而是如同现在通行全世界的服务器和PC一样,能够通用的量子计算机。
那么这种计算机,它的计算架构怎么来实现?
这种计算架构,还要尽量兼容现在的其他硬件。
要不然,燧石科技推出一整套的量子计算硬件标准?
那推广起来,得需要多少时间?什么时候才能产生效益?
茫茫多的问题摆在面前,让三人组无比期望顾松可以早一点回来。
不知不觉之间,顾松其实已经成了无可争议的研发核心。
不论是已经身为院士的倪光北,还是有多年骨干科研经验的王随振,还是正天马星空精力旺盛的林耀东,都成为了燧石科技庞大科研体系中,坚定的“顾松思路”执行者。
此刻,他们都选择了相信,顾松把量子计算机作为这个阶段重要的一个项目方向,一定有了更多思考。
顾松回到燧石研究院的小会议室,看着三人整理出来的清单,看着三人有些发红的眼睛:“不会是两天没休息吧?”
林耀东点头:“睡是睡了,不过做梦也在想。”
倪光北和王随振非常同意。
顾松摇着头:“不能一直这样。东哥还好,无牵无挂,人又年轻。倪老和王哥,这么急干什么啊?我又没有定时间节点。”
“说什么场面话?”倪光北翻了个白眼,“哪些问题有思路?”
顾松看着纸上的问题,然后又放下搁在桌上,闭上眼睛用手指敲起会议桌来。
另外三个人于是都静静地等着。
顾松倒也不是故意装作在思考,其实也在想,按照合理的方式来的话,最终的成果一步步实现的路径,怎么样才合适。
其实不论燧石科技拿出什么样阶段的量子计算机出来,都足够惊艳了。
但有些东西,刚出来的时候,成熟程度也是很关键的。
量子计算机这个级别的玩意,至少不能一做出来,就进入到普通用户都能用得上的层次,它总得有个迭代的过程。
经典的计算机,最开始也只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领域的大量、繁复的计算问题。
之所以量子计算机成为某种未来热点,其实也就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在某些领域,量子计算具有更大的优势。
这并不是说,量子计算机会在全部领域,都超过经典计算机的能力。
各有所长罢了。
顾松思考了不短的时间,才睁开眼睛说:“你们也都清楚,量子计算机在某些特定领域的表现是最好的。既然现在通用的量子计算架构还没有眉目,不如先从特定领域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