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一十六 吏和官(3 / 4)

玄德 御炎 4384 字 6个月前

甚至从生干到死,一人能伺候十几任县官,以至于有所谓铁打的吏员流水的官之说。

发展到后期,很多吏员职位事实上成为了地方部分中小家族世袭的职位,靠着垄断这些掌握一定地方实权的吏员职位,部分地方家族反过来成为了朝廷流官的重要依仗,没有他们的配合,反而很难治理地方了。

他们没有很高的地位,却是地方上的无冕之王,个九十个吏员家族勾连起来,足以垄断一个小县的基本实权,对付那些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书呆子,一拿一个准儿。

当然了,他们不会正大光明和官员作对,人家毕竟在身份上和吏员是完全不同的区别,但是只要哄得好,就能骗的住,只要能骗的住,就能去做很多他们想做的事情。

因此,刘备吸收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朝廷对地方吏员的素质和任命也要有基础的把控,只靠七千多名官员权贵治理不了天下,没有剩下来十六万的吏员的贯彻执行,是搞不好政治的。

正如刘备设立律法学府,对二十万郡国兵的素质进行考核、培养,进行一个基本上的把控,因为他知道郡国兵的存在对于地方治理至关重要,而现在,吏员的存在和素质对于地方治理同样重要。

所以,刘备才会要求吏部对各地吏员的选拔和考核进行充分的把控,先不要去管官员,官员可以交给更高层来把控,每一个官员的任命其实都可以通过皇帝这边来把控一下,但是吏员的数量就太多了。

用考试进行一轮筛选和任命,虽然无法过滤人渣,但是可以过滤掉能力不足的学渣,避免地方治理出现技术上的问题,别搞得到时候地方全是技术调整、全面崩溃,那就好玩了。

至于人渣问题,自有法律可以作为应对手段。

一场考试,可以为国家治理解决一半的问题,功莫大焉。

在刘备的规则之中,吏部的内部考的内容和太学、学府里教授的差不多,除了少数理论方面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实操性质的。

因为选拔的主要是吏员,都是些办事岗位,所以对实操的要求比较大,且因为大部分的岗位需求在地方,在集体农庄和县府,一般来说对农业方面的知识需求量会格外的大,要求也会很高。

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包括水文环境,包括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习性等等,都是一等一重要的事情。

当然了,针对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对税务吏员的要求,这一波吏部考试,也有着对税务官员的大量需求。

因为度田法令成功推动之后所带来的全新局面和新税法的颁布,目前来看,朝廷需要相当多的税吏来贯彻执行新税法的要求。

因为不想扩招人员招的太凶,所以刘备提前已经对朝廷中一些不怎么重要的闲散部门发起了重组。

很多没什么事情的闲散部门比如图书管理员之类的职位被刘备大规模裁撤,基本上十个岗位九个都被取消,取消之后空出来的人就被安排到了税务岗位上转职成为税吏。

刘备认为那些闲散部门本来就没什么事情,一杯茶一本书一坐一整天,白拿朝廷的俸禄,还不做什么正儿八经的事情,属实是浪费。

所以在度田令发起之后,刘备让吏部统计了一下朝廷里面的清水部门和清水部门的官吏人数,以及他们负责的事情,认真的考察了一下,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些闲散部门里如果有十个人的话,它本身需要做的事情和担负起来的职责,实际上只需要一个人加加班就能完成,剩九个人就相当于是在骗朝廷的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据说某些职位开国之初也是没有的,而是后来为了权责细分逐渐添加进入的,但是加人之后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还因为权责细分的不够完善而导致了互相扯皮、推卸责任的问题。

于是官员人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