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峰。这一系列事件,不仅见证了张俊在乱世中的明智抉择与对赵构的矢志忠诚,也揭示了其在危机中稳定局势、力挽狂澜的卓越领导才能。
三、抗击金军,名震疆场
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铁骑再次席卷而来,南宋江山面临空前威胁。在此危急时刻,张俊临危受命,负责坚守明州城,抵挡金军南侵的步伐。他以严谨的防御部署与高昂的士气,成功击退了来犯之敌,取得了高桥之捷。这场胜利不仅极大地提振了南宋军民抵御外侮的信心,更展示了张俊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坚韧的战斗意志。然而,面对金军统帅完颜宗弼的猛烈反扑,张俊审时度势,基于全局战略考虑,毅然作出弃城退守的决策。这一举措虽然在当时引发了争议,甚至被部分人视为畏敌避战,但客观上,它体现了张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冷静分析、果断决策的能力,以及对兵力保存与战略调整的深刻理解。
绍兴元年(1131年),张俊被委以重任,出任江淮招讨使,肩负起稳定南宋南部防线的重任。内政方面,他成功平定了叛将李成,有力地消除了内部隐患,确保了政权的稳固;外交上,他多次挫败金朝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的侵扰,有效地维护了南宋的领土完整与边境安宁。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充分展现了张俊在军事指挥与战略策划上的深厚造诣,以及他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守护。
继续阅读
此时,张俊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称为“中兴四将”,共同构成了南宋抗金斗争的中流砥柱。他们各领一方,各有所长,共同为南宋的生存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张俊所统率的部队,因其严格的纪律、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对张俊个人的绝对忠诚,被尊称为“张家军”。这支军队不仅是张俊军事成就的直接体现,也是其治军理念与人格魅力的集中反映。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与高效执行,使得“张家军”威名远扬,成为南宋军力的象征,对敌方形成强大震慑。
四、晚年失策,卷入权谋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卷土重来,再度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张俊麾下部将王德率军奋勇出击,成功收复宿州、亳州等地,取得一系列重要胜利,为南宋抗金事业再添佳绩。然而,此时的张俊已悄然发生政治转向,开始顺应宋高宗赵构与权臣秦桧的意图,寻求解除诸将兵权,以巩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面对金军攻势,张俊未乘胜追击,反而主动撤军,这一决策削弱了前线抗金力量,对战局产生了不利影响。
绍兴十一年(1141年),张俊主动请辞兵权,转任枢密使,正式由军事领域步入政坛。这一转变标志着张俊在权力游戏中选择了与朝廷高层深度合作,放弃了纯粹的军事将领身份,转变为参与政治决策的核心官员。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他深度介入了一系列政治阴谋,尤其是对同为“中兴四将”之一的刘锜的排挤与对岳飞的构陷。
在秦桧主导的打压异己、议和求安的政治氛围中,张俊成为陷害岳飞的重要推手。他积极参与策划,提供伪证,助纣为虐,导致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蒙冤入狱,并最终含冤被害。这一行为彻底暴露了张俊在权力面前的道德沉沦,他背弃了与岳飞并肩作战的袍泽之情,背叛了共同抗金、保家卫国的初心,为一己私利或政治站队,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同僚生命。这一污点,如同烙印般深深镌刻在他的晚年生涯中,使其原本光辉的军事功绩蒙上阴影,声名一落千丈。
五、荣宠备至,终老富贵
尽管晚年卷入政治漩涡,张俊仍深受宋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被拜为太师,成为当时地位最高的文臣武将。直至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六月,张俊以清河郡王的身份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张俊一生功过交织,早期以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