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铁腕夏言:从内阁首辅到权力牺牲品的悲壮之旅(3 / 4)

政,其他内阁成员如李时、顾鼎臣等,均不敢与其相抗。

然而,夏言的权势之路并非毫无波折。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火灾事件,虽未对其地位造成根本性影响,却反映出夏言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不足,受到了世宗的责备。同年,随着李时的去世,夏言顺利接任内阁首辅,权力进一步集中。次年,因进献祭祀皇天上帝的册表,夏言的荣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封为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创造了明代臣子前所未有的荣耀。

五、三逐三还

夏言的仕途在嘉靖年间经历了三次被罢免与复职的戏剧性波动,这不仅展示了他与世宗皇帝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第一次被逐发生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夏言与严嵩随世宗南巡,因在是否上表祝贺显陵拜谒一事上意见不合,世宗逐渐对夏言有所不满。随后,夏言因迟到及未使用御赐银章上奏而触怒世宗,被剥夺少师勋位并致仕。不过,世宗怒气稍解后,很快允许夏言复职。

第二次被逐在同年的六月,因雷电破坏奉天殿事件,夏言再次迟到,遭到谴责。尽管不久后世宗归还了收回的银章和墨宝,但夏言的命运并未因此稳定,他在处理九庙火灾和昭圣太后丧事时的疏忽,再次触怒世宗,被迫二次致仕。夏言以边境防务策论及青词重获世宗原谅,得以回私宅养病。

第三次被逐发生在嘉靖二十年代,这一次,夏言与权臣郭勋的矛盾成为导火索。郭勋被弹劾后,夏言的态度反复,加之与宦官高忠的牵连,以及在礼制和日常行为上的争议,最终导致世宗彻底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严嵩趁机进谗,利用夏言与自己的矛盾,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中伤,促使世宗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下旨罢免夏言。

夏言被罢后,生活陷入低谷,但他并未放弃希望,通过节日上表祝寿等方式试图挽回皇帝的好感。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世宗对严嵩的不满给了夏言复出的机会。夏言回归后,立即展现出了强势的一面,急于清除严嵩的影响,但他的专断与排除异己的做法,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与恐惧。

六、惨遭冤害

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546-1548年)间,夏言的命运因河套战役的争议而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这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点,也深刻映射了明代晚期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陕西总督曾铣提出收复河套地区,夏言基于其一贯的激进与爱国情怀,加之与曾铣的私交,对此事表示了强烈的支持。他相信曾铣的忠诚与能力,认为这是重振国威、拓展疆域的良机。然而,这一主张并未得到世宗皇帝的完全认同,世宗对夏言的动机产生了怀疑,担心其因私人情感而偏离国家利益。尽管初期世宗对复套计划持保留态度,但在曾铣取得初步胜利和群臣的普遍支持下,世宗的态度一度有所松动,甚至表现出积极鼓励的姿态。

转折点出现在嘉靖二十七年初,当兵部无法就复套计划的细节,特别是后勤保障和胜算分析给出满意答复时,世宗的疑虑与不满再次浮现。此时,夏言的政敌严嵩看到了扳倒对手的绝佳时机。严嵩通过亲近皇帝的宦官,不断贬低夏言,同时利用其擅长的青词写作进一步赢得世宗欢心。在夏言与曾铣的复套策略面临质疑之际,严嵩适时地表达了对复套的反对,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声称夏言独揽大权,自己则无辜受累,这一策略极大地影响了世宗的判断。

面对严嵩的攻击和世宗的怒火,夏言虽尽力辩解,甚至指出了严嵩的诸多不实之处,但世宗已深陷于严嵩编织的舆论网中,难以辨明是非。夏言最终被罢免,失去了所有官职,这还不足以平息世宗的怒气,加之仇鸾的诬告和曾铣的牵连,夏言的命运被彻底锁定。在一系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