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拒绝。
随后,监察御史王时柯上疏,直指“议礼诸臣”如桂萼等因迎合上意而获得晋升,而那些敢于直言的大臣却遭到贬谪或惩罚,他呼吁皇帝应广纳忠言,区分忠奸,建议宽恕如薛蕙等直臣,同时允许方献夫等人辞职,以平息争议,恢复朝堂的公正与和谐。
最终,在九月五日,明世宗采纳了方献夫、张璁、桂萼等人的意见,正式确立了“大礼议”的解决方案,这一决策不仅巩固了世宗的皇权,也让方献夫等支持者得到了皇帝的极大信任与恩宠。
三、激流勇退
嘉靖三年(1524年)的秋天,方献夫在经历了“大礼议”风波之后,面对朝堂上持续的争议与个人声誉的两极分化,内心开始萌生退意。九月二十五日,他首次跟随张璁向明世宗提出退休的请求,希望能在政治的激流中抽身而出,寻求一份宁静。然而,明世宗对方献夫寄予厚望,不愿轻易失去这位得力助手,因此并未批准他的请求。方献夫并未因此放弃,十一月五日与十二日,他又两次上疏,表达了自己坚决的退休意愿,但均遭到世宗的慰留与拒绝。在这一过程中,方献夫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知进退”的传统美德。
十二月七日,方献夫转换策略,不再直接请求退休,而是提出将“大礼议”的整个过程编写成书,请求公开发行,这一提议意外得到了明世宗的同意。这不仅显示了方献夫对于历史记录的重视,也巧妙地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通过文献形式流传后世,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留下了一份重要的历史见证。
嘉靖四年(1525年),方献夫的家庭因素成为了他继续请求离京的契机。四月二十一日,他以妻子希望送儿子返回家乡为由,再次向明世宗提出申请,这次他的请求得到了皇帝的体谅与批准。这一安排,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方献夫的个人困境,也体现了明代君臣关系中人性化的考量。
然而,方献夫的退休之路并未就此畅通无阻。嘉靖五年(1526年),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他于四月十三日请求留在家乡养病,但明世宗考虑到国家需要,不仅未予批准,反而在冬季将其擢升为少詹事,加重了其职务。方献夫在五月二十二日再次推辞这一新任命,表达了继续在家养病的愿望,但皇帝的态度依旧坚决,要求他迅速回京赴任,显示了朝廷对方献夫能力与贡献的高度认可。
四、诏修大典
嘉靖六年(1527年),方献夫在明世宗的直接任命下,参与了一项文化与政治意义并重的重大任务——《大礼全书》的纂修工作。此书的编纂旨在进一步明确和巩固明世宗在“大礼议”中的地位及理论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政治价值。方献夫与霍韬等同僚一同被任命为纂修官,他们在学术上的深厚功底和对“大礼议”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们成为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方献夫与霍韬的密切合作,不仅基于同乡之情,更在于对“大礼议”立场的共鸣,两人联手向世宗上书,借古喻今,引用历史案例来强化世宗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强调皇帝过继给先帝为子的主张并非出自古人之口,而是王莽等奸臣的误导,从而为世宗的决策正名,这份论述得到了明世宗的认可,并被送至史馆供纂修官参考。
与此同时,方献夫的仕途亦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他与霍韬一同被任命为经筵日讲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这是对臣子学识与品行的高度肯定。方献夫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展现出了公正与担当,如在复审李福达案时,他力排众议,减轻了马录的刑罚,体现了其在法律面前的独立判断与人文关怀。
此外,方献夫在九月的任命中,不仅担任了礼部右侍郎,还总领大理寺事务,充分展示了他的多面才能与世宗对其的信任。在人事任免方面,方献夫积极推荐人才,对两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