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钦定逆案”名单之上。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以一道谕旨,将张瑞图定为“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这意味着,曾经权倾一时的建极殿大学士,如今面临着贬谪与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
在经历了政治生涯的高潮与低谷之后,张瑞图于崇祯三年(1630年)被正式遣返回故乡晋江青阳 下 行。这一次的罢官 ,不仅仅是官职的丧失,更标志着一段辉煌岁月的终结。然而,对于张瑞图而言,这或许也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与自我救赎的开始。
归乡后的张瑞图,没有沉浸在失落与愤懑之中,反而展现出了超脱尘世的淡泊情怀。他携同如夫人贺氏,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在青阳下行的故里,张瑞图仿佛找回了久违的自我,他不再为朝堂上的权谋所累,而是将身心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之中,与山水为伴,与诗文为伍。
白毫庵成为了张瑞图精神寄托之所。这座他曾少年时夜读的地方,如今成了他与僧侣们探讨禅理、静心修行的所在。在这里,张瑞图不仅仅是在寻找内心的平静,更是在艺术创作中寻求灵魂的升华。他的书法与诗歌,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幅字迹、每一行诗句,都承载着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与艺术的不懈追求。
尤其是他所作的《村居》、《庵居》六言诗三百首,更是展现了张瑞图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文人风骨与艺术才华。这些作品,不仅为世人所传诵,更成为了他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张瑞图的书法,在晚年变得更加成熟与内敛,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他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美的独特诠释。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张瑞图在家中安然离世,享年七十四岁。
四、身后平反
张瑞图去世后,其名誉的恢复之路漫长而曲折。直到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也就是张瑞图逝世两年后,唐王朱聿键终于为张瑞图被列入“阉党”的冤案平反昭雪。这一决定,不仅象征着对张瑞图生前遭遇的一种补偿,更为其生后留下了更为公正的历史评价。唐王朱聿键赐谥“文隐”,这一谥号蕴含着对张瑞图文学才华与隐逸品格的高度肯定,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对他在动荡年代中所承受不公待遇的同情与理解。
为了纪念张瑞图,时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欲楫亲自执笔,撰写了一篇长达数千言的《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不仅记录了张瑞图的生平事迹,更着重描述了他与魏忠贤之间复杂的斗争历程。林欲楫在文中列举了十多件张瑞图与魏忠贤之间的重大事件,旨在证明张瑞图并非魏忠贤的忠实追随者,而是一位在逆境中坚守原则、勇于抗争的士人。林欲楫的感慨之言“夫洁身以全名者,曲士之所易;濡迹以救世者,圣贤之所难也。”表达了对张瑞图在艰难时刻选择介入政治、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影响朝局的勇气与智慧的赞赏。
然而,林欲楫与张瑞图之间深厚的私人关系,包括两人是姑表兄弟,以及共同的科举经历,加上张瑞图之子张为龙是林欲楫女婿的事实,使得林欲楫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这种家族与朋友之间的亲密联系,让部分人怀疑林欲楫在撰写墓志铭时是否能够保持客观公正,这也可能是张瑞图的名誉在当时未能立即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之一。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