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崇祯帝朱由检:中兴未竟的悲剧帝王(3 / 4)

旱,导致粮食歉收,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陕西、中原等地灾情尤为严重,而朝廷的苛捐杂税却未见减轻,使得民众生活雪上加霜。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澄城的王二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各地农民、边镇逃兵、被裁撤的驿卒纷纷加入,形成所谓的“流寇”。

朱由检任命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采取以抚为主的政策,试图平息民变。杨鹤通过招安政策暂时安抚了一些起义者,但根本的社会矛盾并未解决,许多起义者因安置不当而再度起义。崇祯四年(1631年),神一魁在被招安后不久即叛,朱由检因此罢免杨鹤,改任洪承畴为主剿的陕西三边总督。起义军在洪承畴的镇压下,于崇祯五年(1632年)转战山西,而后在卢象升等人的镇压下,又转进河南,攻城掠地。崇祯七年(1634年),起义军在陈奇瑜的招安下短暂停歇,但不久后又逃脱围困,形势愈发严峻。

同时,明朝与后金的战事持续升级。己巳之变后,皇太极调整战略,一方面削弱辽西明军据点,一方面频繁入塞掠夺。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引咎辞职。更严重的是吴桥兵变,孔有德、耿仲明等叛乱,不仅削弱了明军实力,还将红夷大炮技术带给了后金,加强了其战斗力。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正式与明朝抗衡。同年,清军入塞,掠夺京畿,留下“各官免送”的侮辱性木牌,极大地打击了明朝的士气。

为应对内外危机,朱由检起用杨嗣昌,后者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战略,试图围剿起义军,同时主张与清议和,以集中力量对付农民起义。然而,议和之事因群臣反对而拖延,皇太极趁机再次发兵入塞,导致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这给了李自成、张献忠喘息之机。李自成攻陷洛阳,张献忠破襄阳,局势进一步恶化。杨嗣昌因战事不利而忧惧而死,朱由检虽感惋惜,但并未追究其责任,转而以丁启睿为督师,继续围剿起义军,但局势已难以挽回。

六、局势恶化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之后,明朝的内外局势急转直下,进入了全面崩溃的边缘。自然灾害的频发,特别是河南地区的饥荒和疫情,导致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使李自成的势力迅速壮大,开始被称为“闯王”。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等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李自成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李自成的军队连续攻城掠地,多次围攻开封,尽管明军有傅宗龙、孙传庭等将领的抵抗,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李自成的攻势。李自成的胜利,不仅在于军事上的优势,更在于其提出的“三年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赢得了民心,使得“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广为流传。

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对清的战局同样恶化。皇太极连年侵扰辽西,围困锦州,明军在洪承畴的带领下,虽有几次短暂的胜利,但最终在松山战役中大败,洪承畴被俘(后降清),锦州、杏山、塔山相继失陷,明军损失惨重。朱由检曾试图与清议和,但因和议泄露,再次引发朝臣反对,导致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处死,和议破裂。皇太极借此机会第六次入塞,大肆掠夺后安然退兵,明朝损失惨重,人心涣散。

内外战事的接连失利,加上朝野上下对局势的悲观情绪,使得明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中人心浮动,守城士兵的斗志全无,朝廷的威信降至冰点。朱由检下令悬赏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首级,但此时明军可用之兵寥寥,左良玉的军队虽有二十万之众,却无法有效对抗起义军,反而四处劫掠,威胁南京。张献忠攻陷武昌,建立大西政权,李自成在襄阳称王,初步建立了政权,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由检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孙传庭统率的秦兵上,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