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皇帝对袁崇焕的信任以及对毛文龙问题的重视。这一事件,虽然解决了朝廷对毛文龙的长期忧虑,但也为袁崇焕后来的命运埋下了隐患,成为朝中部分官员攻击他的借口之一。
七、鏖战北京
在己巳之变中,袁崇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皇太极率领后金军绕过袁崇焕重兵把守的关宁防线,利用蒙古哈剌慎部的引导,从明朝边防较为薄弱的蓟州长城突破,直逼北京。这一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使得袁崇焕原先的防御部署变得捉襟见肘。
袁崇焕在接到后金军突破长城的警报后,立即采取行动,派遣赵率教出兵救援,但赵率教不幸阵亡。随后,袁崇焕亲自率军两万西援,试图阻止后金军的推进。然而,由于敌军行动迅速,袁崇焕未能及时抵达战场,遵化失守,蓟州明军溃败。
在紧急情况下,袁崇焕重新部署兵力,以确保京畿的安全。他命令昌平总兵尤世威保护皇陵,宣府总兵侯世禄防守三河,以防后金军向西挺进,而大同总兵满桂则负责护卫京师。袁崇焕本人则与祖大寿率领的关宁军留守蓟州,力图截击后金军。
皇太极率军向北京挺进,袁崇焕得知消息后,迅速追赶,最终于十一月十七日抵达北京城外。次日,袁崇焕的军队驻扎于左安门外的韦公寺,而皇太极的军队则驻扎于城外二十里的牧马场。
十一月二十日,后金军对北京城发起进攻,袁崇焕和祖大寿负责防守广渠门。战斗中,袁崇焕亲自上阵,英勇抗击后金军,甚至在战斗中险些丧命,但凭借坚固的盔甲幸免于难。明军与后金军激战至深夜,最终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在这场战斗中,袁崇焕的部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和牺牲精神,成功守住了广渠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袁崇焕继续与皇太极的军队对峙,多次击退后金军的进攻。尤其是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和二十九日的战斗中,袁崇焕的军队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迫使后金军撤退。
八、下狱处死
袁崇焕在北京城外与后金军激战的同时,京城内却弥漫着对他的猜疑与误解。民间流传的谣言指责他“引敌胁和”,甚至有“杀了袁崇焕,鞑子走一半”的民谣,暗示袁崇焕与后金有勾结。这些谣言不仅在民间传播,甚至进入了宫廷,影响了崇祯帝的判断。加之,城外拥有田产的勋戚和大太监对袁崇焕的不满情绪,纷纷向崇祯帝告状,加剧了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信任危机。
在一系列的召见中,袁崇焕试图解释自己的军事策略,但崇祯帝对他的请求入城休整的提议断然拒绝,显示出对袁崇焕的信任已经开始动摇。随后,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在后金军在城下抢掠,而袁崇焕未能及时剿杀的情况下,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疑虑达到了顶点。
十二月初一,崇祯帝以议饷为由再次召见袁崇焕,但在召对过程中,崇祯帝质问袁崇焕关于杀毛文龙和不能有效抵御后金的罪状,袁崇焕的回答未能消除崇祯帝的疑虑,反而导致了袁崇焕的当场被捕。这一举动震惊了朝野,袁崇焕的部下祖大寿闻讯后,率军东奔,引发了军心的动荡。在多方努力下,祖大寿最终听从了袁崇焕的亲笔信,返回听命。
袁崇焕被捕后,虽然一度获得了崇祯帝的宽宥,被移至刑部狱,并得到了一定的医疗照顾,但释放袁崇焕的呼声并未得到崇祯帝的响应。朝中一些官员,如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极力主张将袁崇焕处死,并利用各种机会搜集证据,以证明袁崇焕的通敌罪行。
最终,在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判处凌迟处死。在行刑前,崇祯帝宣布了袁崇焕的罪状,包括“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奴入犯”等,尽管袁崇焕在受审过程中承认了一些事实,但他始终坚称自己的行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行刑之日,袁崇焕遭受了极其残忍的刑罚,而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