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后金的挑衅,祖大寿斩使焚书,坚决拒绝了后金的和谈企图,展现了他不屈的斗志。在孛罗岭的激战中,祖大寿麾下的将领们再次击败了后金军,为关宁军赢得了关内军民的信任。随后,崇祯帝发帑银犒师,升祖大寿为太子太保,孙承宗更以“壮烈忠肝”四字制成金匾,悬挂在祖大寿的厅堂之上,以表彰他的功绩。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孙承宗命令祖大寿出兵收复被后金占领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五月,祖大寿誓师出征,与多位总兵会师于滦州城下,经过激战,明军终于在五月十二日取得了胜利,后金军在大雨中溃逃,明军趁机追击,斩首众多,取得了遵永大捷。阿敏在得知明军收复滦州后,匆忙撤离永平、迁安,祖大寿与马世龙奉命追击,各斩首级99颗,彻底收复了四城。这场胜利不仅重创了后金的士气,也极大提升了明军的信心。
随后,崇祯帝对祖大寿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加封他为少傅,允许他以提督体统行事,并恩准其子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同年十二月,祖大寿在军政考核中因“素着劳勋,正资防剿”而被留任辽东前锋总兵官,不得辞职。
五、大凌降金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的命运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彼时,明廷计划恢复广宁右屯卫,祖大寿奉命前往大凌河城主持筑城工程,旨在为收复失地奠定基础。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皇太极的警觉,他迅速集结兵力,于七月二十一日出发,直扑大凌河城。八月初六日,后金大军到达城下,发现筑城工程进展迅速,城墙已基本完成,雉堞亦完成了半数。祖大寿及其麾下将士,共计约两万余人,被困城中。
皇太极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同时切断了大凌河城与外界的联系,阻止了锦州方向明军的救援。在围城期间,皇太极多次致书祖大寿,尝试以各种方式劝降,但祖大寿始终坚守城池,未有动摇。直到九月十九日,皇太极设计诱使祖大寿出城,结果明军被伏击,伤亡惨重,自此祖大寿再未敢轻易出战。
随着时间推移,城内粮草日渐匮乏,形势愈发严峻。十月初七日,皇太极再次派出招降使者,试图以后金对汉人的宽容政策说服祖大寿,但仍未成功。城内情况恶化,军民开始出现食人现象,绝望的情绪在城中蔓延。祖大寿意识到突围无望,开始考虑投降。
继续阅读
十月十四日,祖大寿派义子祖泽润向后金军送信,表达了谈判意愿。经过一系列交涉,十月二十六日,祖大寿与后金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提出了取锦州以换取与家人团聚的条件。皇太极则回应,取锦州之事应由祖大寿自行完成,前提是祖大寿需先出城投降。
最终,在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做出了决定性的行动,他杀害了反对投降的副总兵何可纲,随后与皇太极进行了庄严的盟誓仪式。当晚,祖大寿进入后金大营,与皇太极及诸贝勒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皇太极以盛宴款待,赠送了珍贵的礼物,包括黑狐帽、貂裘、金玲珑鞓带、缎靴、雕鞍白马等,并同意了祖大寿提出的取锦州的计划。
六、逃归锦州
祖大寿的逃归锦州,是其一生中最戏剧性和充满争议的篇章之一。在与皇太极的盟誓后,祖大寿原本计划作为内应,协助后金攻取锦州。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这场精心策划的行动轻易实现。十一月初一日,祖大寿与部将施大勇等人在浓雾的掩护下,成功逃离了后金军营,回到了锦州城中。这一出逃,无论是出于祖大寿自身的计谋,还是得益于城内明军的突然出击,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回到锦州后,祖大寿面临着来自朝廷的责难。尽管他解释称是通过计谋脱身,但大凌河之败的责任依然需要有人承担。因此,他被削去了少傅的头衔,由左都督降为都督同知,但崇祯帝对他的“忠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