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鲍承先:明末叛将的生平与争议(2 / 3)

投降。后金军借此机会继续推进,拿下了滦州。随后,皇太极命令鲍承先与副将白格率领镶黄、镶蓝两旗的兵马戍守迁安,并在那里建立了五座台堡。当明军来犯时,鲍承先指挥军队坚守阵地,并成功击退了敌军。明军的监军道张春、总兵祖大寿等人集结了六万人马攻打滦州,贝勒阿敏命令鲍承先将驻守迁安的军队调往永平。滦州城被攻破后,阿敏放弃了永平,率领众将领向东撤退。皇太极下令审议诸将弃城的罪行,但由于鲍承先和白格成功守住了迁安,并击退了敌人,他们没有受到惩罚。

天聪五年(1631年),鲍承先跟随皇太极攻打大凌河,并设法招降了翟家堡。这一行动显示了鲍承先在招降策略方面的才能。

天聪六年(1632年)十一月,皇太极询问文馆的诸位文臣,想要考察各部启心郎的政绩以决定取舍。鲍承先与宁完我、范文程上奏建议,应该根据官员是否真心为国服务来决定其去留。

天聪七年(1633年)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前来归降,他们的船只停泊在镇江。鲍承先上 疏 建议尽快建立水师来攻打明朝,以防明朝也组建水师进行抵御。到了七月,后金军攻克了旅顺,鲍承先又请求将镇江的兵船部署在盖州,以便控制周边岛屿,并用仁义安抚当地民众。

继续阅读

天聪八年(1634年)五月,皇太极攻打明朝的山西大同。明朝总督张宗衡、总兵曹文诏等人让鲍承先的次子鲍韬写信给鲍承先求和。最初,鲍韬被明朝投入应州的监狱,后来被释放并送信。途中遇到蒙古土谢图济的农兵,被夺去了马匹,并遭到砍伤。蒙古骑兵离开后,鲍韬苏醒过来,被一位名叫冯国珍的人送到后金贝勒代善的营地,并与鲍承先相见。随后,鲍承先将鲍韬引荐给皇太极。皇太极见到鲍韬伤势严重,将其留在军中,并让冯国珍将信送回。

天聪九年(1635年)正月,鲍承先上疏指出,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为部将请求敕命,而皇太极允许他们自行行动。鲍承先认为,作为帝王,首先应该重视自己的名号和仪制,应该有明确的上下之分。皇太极对此表示不满,并解释说孔有德等人率众远来,功劳不小,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皇太极还提到,自己对待部下是出于诚心,不应随意更改之前的旨意,并强调鲍承先本人也是归降而来,同样受到了朝廷的优待。

三、备受重用

天聪九年(1635年)八月,多尔衮在讨伐察哈尔蒙古的过程中得到了元朝末年流落到漠北的传国玉玺。鲍承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他请求工部制作一个宝盒来安置玉玺,并建议挑选一个吉祥的日子,亲自率领群臣到城外迎接玉玺进宫。他还提议发布诏书,将这一重大事件通告给满、汉、蒙古各族人民。皇太极听取了鲍承先的建议,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皇太极的权威。

不久之后,鲍承先与其他汉官如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梁正大、齐国儒、杨方兴等一起,劝说皇太极顺应天意民心,接受尊号,并确定国家政策。这一连串的活动为皇太极登基做了充分的铺垫。到了十二月二十八日,诸贝勒都写出了自己的誓词,并送交皇太极审阅。随后,代善、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萨哈廉、杜度、岳托、豪格等诸贝勒先后宣读了修改后的誓词。恰逢此时,来自漠南蒙古的外藩诸贝勒也赶到盛京,要求皇太极接受尊号。满蒙诸贝勒联合恳求皇太极即位为皇帝。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同时,文馆也被改组为内三院,鲍承先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这标志着他在清朝政权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两年后,即崇德三年(1638年),鲍承先又被任命为吏部右参政。

崇德四年(1639年),随着汉军八旗的创立,鲍承先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