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措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不仅善于战斗,而且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对民生的关注。
梁化凤在这一时期的行动不仅巩固了清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还是一位关心百姓福祉的地方官员。
三、江宁大捷
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郑成功率领大军再次入侵,号称百万,战船连绵,遮蔽了长江水面。郑成功的军队迅速占领了镇江、瓜洲等地,直接威胁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切断了南北交通。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梁化凤临危受命,率军三千人迅速赶往江宁支援。
在抵达江宁后,梁化凤立刻了解了敌情,发现郑成功的军队并没有保持良好的秩序,士兵们四处散开,有的甚至在后湖嬉戏玩耍。梁化凤抓住这个机会,于夜间率领五百骑兵突袭白土山敌营,成功破坏了敌人的营地。
第二天清晨,梁化凤指挥军队从仪凤门出击,而提督管效忠则从钟阜门出兵,两路夹击敌军。在战斗中,梁化凤亲自督战,指挥士兵们拔掉了敌军的大纛旗,摧毁了敌军的木寨。梁化凤挑选出精锐士兵登上房屋,发射火器,向敌人投掷矢石,打得敌军四处奔逃。清军追击至龙江关,俘获了敌将余自新等人。
继续阅读
郑成功收拾残兵败将,退至白土山扎营,人数依然有数十万之多。梁化凤决定乘胜追击,再次率领军队出兵神策门,直扑白土山。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展开殊死搏斗。在战斗中,梁化凤亲自冲入敌阵,生擒了郑成功麾下的勇将甘辉,这一举动极大地打击了郑成功军队的士气,导致敌军再次溃散。
在追击过程中,梁化凤预见到郑成功可能会撤退至海边,于是派遣其他将领提前做好准备。果然,郑成功率领剩余部队撤退至海边,准备乘船撤离。梁化凤事先派出的部队已经准备好焚烧敌船,使得郑成功的军队无法顺利撤离。在混乱之中,许多郑成功部下或被踩踏致死,或落入江中溺亡。
郑成功被迫撤退入海,并试图再次攻打崇明。梁化凤预料到这一动向,随即从江宁出发,前往增援崇明。郑成功在崇明遭遇梁化凤的军队,试图从白茅口渡过,但梁化凤及时赶到,截断了郑成功的退路,发起猛烈攻击。在海面上,清军炮火轰鸣,石弹横飞,郑成功再次遭受重创,仅带着少数残部逃脱。
此次战役,梁化凤的出色指挥和果断行动,不仅阻止了郑成功对江宁的进攻,还迫使郑成功撤退。梁化凤因此获得了世职三等阿达哈哈番的荣誉,并被赐予金甲和貂裘等赏赐。这次胜利对于清朝来说意义重大,不仅稳定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局势,还大大提升了清朝在南方的声望。
四、屡加封赏
顺治十七年(1660年),梁化凤因其卓越的军事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被擢升为苏松提督,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左都督。这是对他过去几年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保卫国家安全所做出努力的认可。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再次表彰梁化凤的功绩,将其世职晋升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并允许其子孙可以承袭八次。同年九月,朝廷裁撤了江安庐凤提督一职,改由梁化凤担任江南提督,负责整个江南地区的军事事务。
在担任江南提督期间,梁化凤对当时的一个重要议题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当时有人提议,鉴于台湾尚未收复,应该参照广东和福建的做法,在苏松沿海地区设立边界,并将沿海居民迁往内陆。对此,梁化凤认为在沿海地区设置军队,可以利用这些即将废弃的土地来供养军队,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国家有足够的兵力,也能确保百姓不会失去他们的生计。他上奏朝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康熙元年(1662年),梁化凤的父亲去世,按照传统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