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事迹
孙思克的早期事迹始于其在王府担任护卫的角色。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孙思克被授予牛录额真的职位,这标志着他在清朝军事体系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年六月,他又被任命为刑部理事官,这一职位使他有机会参与处理军政事务,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孙思克的职位再次得到提升,他改任甲喇额真。这一时期的清朝正处于统一全国的关键阶段,孙思克的晋升意味着他将有机会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顺治十三年(1656年),孙思克因其优异的表现完成了三年的考核期,获得了荫庇一名儿子进入国子监学习的机会,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的一种荣誉。
随后,孙思克追随洪承畴南下,参与了对贵州、云南的征讨行动。这次征讨是清朝完成全国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思克在此期间多次立下战功,尤其是在平定西南地区的战斗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在这些战斗中,孙思克不仅能够有效地指挥部队,还能够灵活应对战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确保了每一次行动都能够取得胜利。
二、驻守凉州
孙思克于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被擢升为甘肃总兵,负责镇守凉州。这一任命标志着他在军事生涯中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凉州地处西北边陲,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孙思克的到来,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加稳固的防御力量。
康熙五年(1666年),西北边疆局势紧张。当时,厄鲁特蒙古有意向东迁移,计划迁往大草滩。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清廷的反对。被拒绝后,厄鲁特蒙古与清军在定羌庙发生了一场冲突。在这场战斗中,厄鲁特蒙古遭受了失败,但他们并未就此放弃,反而扬言要分三路入侵边境。其中一路计划进攻河州、临洮、巩昌;另一路则直指西宁;最后一路则指向了孙思克所在的凉州。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孙思克与提督张勇共同向朝廷上书,请求采取军事行动来应对这一威胁。然而,清廷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并不希望轻易开启战端,因此决定采取较为保守的战略。朝廷指示孙思克与张勇要加强边防,严格守卫边境,并积极安抚当地少数民族,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遵照朝廷的指示,孙思克与张勇在扁都口西水关到嘉峪关一带展开了大规模的边防建设工作。他们组织修建了一系列边墙,这不仅加强了边防设施,还迫使厄鲁特蒙古在边境放牧的部落纷纷撤离,从而减少了潜在的摩擦。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孙思克亲自巡视南山各处险隘,指挥部队加固防线。同时,他还加强了军纪管理,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将领,并对军队进行了精简,裁撤了多余的士兵,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凉州乃至整个西北边疆的防御能力。孙思克的努力也得到了山陕总督卢崇峻的认可,他向朝廷汇报了孙思克在边疆所做的工作。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孙思克因此被加授右都督衔,以表彰他在边防建设方面的杰出贡献。
三、平叛西北
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冬,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在平凉起兵,临巩诸郡相继响应,兰州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孙思克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游击刘衍等人前往兰州支援,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前进至苦水镇。兰州很快落入叛军之手,陕西总督哈占命令张勇、王进宝等将领从金城关渡过黄河,以收复兰州。与此同时,孙思克从凉州出发,经过阿坝、红水、芦塘等地,穿越人迹罕至的草地,结筏渡过黄河,夺取了靖远及周边的一些城堡。
孙思克原本计划进攻固原,与张勇会师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