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变得懈怠,各种弊端丛生,如果不及早纠正,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为此,他要求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就政事中的应行应革事项进行密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在雍正元年(1723年)元旦,他向地方各级文武官员发布了上谕,强调古代的忠臣都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兴利除弊的目标,以此号召官员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改革之中。
雍正帝的改革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反对因循苟且:雍正帝认为,当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敷衍了事,如果不对这种现象进行整治,将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他明确表示反对“因循玩愒”,即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态度,并批评那些认为改革是“多事”的人是“浅见无知”。
整顿吏治,以利民生:雍正帝深知官员腐败对国家的危害,他在元旦上谕中指出,许多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公职,这种行为必须得到纠正。他希望通过整顿吏治,提高政府效率,最终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
反对朋党:雍正帝认识到朋党之间的斗争会破坏朝政的统一性和君主的权威。朋党间的互相攻击、任用私人不仅会失去正常用人原则,还会干扰君主的用人权。因此,他决心清除朋党势力,尤其是那些基于科甲出身官员的师生同年的宗派关系。
雍正帝在具体改革措施上也采取了果断行动。雍正元年(1723年),他接受了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前者是指将地方官员征收的额外税款( 耗 羡 )上缴国库,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后者则是通过发放养廉银的方式,鼓励官员廉洁自律,减少贪腐行为。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严重的亏空问题,决定进行全面清查。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下令立即抄家追赃,并规定民间拖欠的款项必须在短时间内分期缴纳。同时,他还规定地方若有亏空,必须在三年内补足,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五、执政中期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开始筹划对准噶尔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准噶尔部一直是清朝西北边境的一大隐患,与清朝在西藏、新疆等地的利益冲突不断。雍正七年(1729年),他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负责西路的军事行动;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负责北路的军事行动。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并未如愿取得预期的效果,前线接连失利,雍正帝不得不囚禁岳钟琪,并频繁更换北路军营的将领。最终,双方都无法继续支撑这场战争,转而开始了谈判。雍正帝原本希望一举消灭准噶尔部,但未能实现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雍正帝及其将领们在战前过于自信,低估了敌人的实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西北的军事冲突,雍正帝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是一个专门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重要机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挑选了一批忠诚可靠的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如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等。此外,还有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中的官员兼职担任。军机处没有固定的官员编制,也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只有靠近雍正寝宫养心殿的一个值班房,便于军机大臣随时被召见议事。这种设置使得军机处成为一个非常灵活且高效的机构。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雍正帝也强化了思想统治,通过大兴文字狱来打击异见分子。雍正七年(1729年),前工部主事陆生楠因撰写《通鉴论》十七篇,讨论封建、建储、兵制、君臣关系等敏感话题,被认为是在借古讽今,影射当朝的朋党之争。雍正帝认为陆生楠的文章“借托古人之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