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清朝名将年羹尧:从辉煌到陨落(1 / 6)

一、少年得志

年羹尧的家族背景相当显赫,祖上原本姓严,后来误传为“年”,从此世代以年为姓。这个家族可以追溯到明朝,其中最着名的人物当属户部尚书年富。随着明朝的衰落,年氏家族迁移到了辽东广宁地区。在明清易代之际,年羹尧的曾祖年有升一家被迫加入了满洲八旗中的汉军镶白旗,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也为家族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担任知州等官职,开启了家族的上升通道。到了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这一代,他从一个低级官员笔帖式做起,最终官至署理湖广总督,显示了年氏家族在清朝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年羹尧是年遐龄的次子,他自幼聪颖好学,对于科举考试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羹尧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并一举中举,成为举人。仅仅一年之后,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就顺利通过了会试和殿试,虽然只是位列三甲第218名,但由于当时康熙帝特地下令“大臣子弟皆置三甲”,因此他也同样被授予了进士身份。

成为进士之后,年羹尧与其他42名新科进士一同被康熙帝钦点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继续深造。这一年,年羹尧年仅二十二岁(按中国传统计算方式),可谓少年得志。他的才华很快就在翰林院内崭露头角,不仅因为他的博闻强记而闻名,还因为他的文章声誉卓着。尽管年轻时有些放荡不羁,喜好游荡于青楼之间,被人称为“儇佻恶少”,但在面对一些人的规劝后,年羹尧表现出了可贵的自省能力。他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更加专注于学问,并时常谈论宋明理学,特别是对王阳明的心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羹尧还特别崇拜唐朝时期的名相陆贽,常引用陆宣公奏议中的言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对古代贤臣的推崇,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也表明了他希望通过效仿古人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平步青云

年羹尧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通过散馆考试后留在翰林院,任从七品的检讨。此后几年间,他凭借着出众的才能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快速的晋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羹尧被委派主持四川乡试,这是对他学术水平的认可。回到京城后,他又先后升任正六品的侍读和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羹尧再次被委派主持广东乡试,这表明他在科举制度中的权威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的仕途迎来了一次飞跃,他被提升为正三品的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同年四月,年羹尧作为副使随头等侍卫敖岱前往朝鲜,传达了康熙帝复立太子的诏书。这次出使不仅是一次外交任务,也是对年羹尧个人能力和忠诚度的一次考验。回国后,年羹尧被外放为四川巡抚,正式成为一名封疆大吏。

对于康熙帝的特殊提拔,年羹尧感到十分感激,并在奏折中表达了要“竭力图报”的决心。他在四川任职期间,积极提出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措施,并且亲自示范,拒绝收受礼物,展现出廉洁自律的态度。康熙帝对此非常满意,并鼓励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

然而,年羹尧在四川的任职并非一帆风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彝族首领罗都等人在宁番卫发起叛乱,年羹尧与四川提督岳升龙共同负责平叛。虽然岳升龙率先平定了叛乱,但年羹尧因未能及时采取行动而受到了批评。翌年,川陕总督音泰弹劾年羹尧延误军情,但康熙帝最终决定给予他从宽处理,让他继续留任。

另一次挫折发生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当时有一个名叫孟光祖的骗子冒充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的使者,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