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导乾隆
在清朝的历史上,朱轼作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不仅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更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对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的教育上,朱轼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雍正帝深知良好的教育对于皇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特地选中了学识渊博且品德高尚的朱轼作为弘历的老师,希望他能够引导弘历成长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懋勤殿设坛行拜师礼,这一仪式不仅是对朱轼学识的认可,也是对其人格魅力的高度肯定。朱轼对弘历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坚信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有一次,雍正帝见儿子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出于父爱,他向朱轼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担忧,认为即便是皇子,也不必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朱轼回答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性格和品质的重要性。即使贵为皇子,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否则可能会走向歧途。雍正帝听后,深以为然,不再干预朱轼的教学方式。
正是因为有了朱轼这样严谨的教导,弘历才得以成长为一位有着深远影响的帝王——乾隆。乾隆登基后,始终铭记着老师的教诲,对于朱轼充满了感激之情。传说中,乾隆曾经亲自前往高安探望朱轼,这不仅是对老师的一种尊敬,也是对朱轼人格魅力的认可。在这次会面中,朱轼用四盘二碗的简朴宴席款待了乾隆,这顿饭简单而不失礼仪,体现了朱轼一贯的生活作风——朴素而不失庄重。据说,这种宴席形式后来在高安地区流行开来,被称为“朱公席”,成为了当地人民待客的一种传统方式。
二、政绩显着
朱轼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以其清廉审慎的品质赢得了百姓的尊敬,更以卓越的政绩获得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信任与重用。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考中进士并担任潜江知县以来,朱轼便以其廉洁奉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任期内,始终将“清吏治,正风俗”视为首要任务,倡导奖励廉洁、惩办贪污,以及禁止奢侈、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他取消了巡府衙门的额外摊派,并简化了巡府的仪仗队规模,这些举措有效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树立了良好的官风。
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朱轼更是以其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的海患问题。通过对海宁、上虞一带的实地考察,他发现原有的海堤因建造在浮沙之上而难以持久。为此,朱轼创造性地提出了“水柜法”来加固海堤,这种方法通过使用耐水木材制作成水柜,内部填充碎石,横向排列于堤基之下,再覆盖以大石构筑堤身,并在堤外侧砌筑巨石以保护堤脚。这一方法的成功应用,使得海堤更加稳固,有效防止了海潮侵袭,极大地减少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福祉。
康熙五十九年,朱轼晋升为左都御史,继续在救济灾民、巩固边防等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康熙六十年山西、陕西遭遇大旱之际,朱轼被派遣至山西组织赈灾工作。他不仅严惩了趁火打劫的贪官污吏,还鼓励富户和绅士捐粮捐款,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此外,朱轼还积极整顿漕河水道,暂停征收米船课税,促进粮食流通,并设立医疗机构救治患病灾民。他还建议在山西建立社仓以备荒年,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引入泉水灌溉农田,使得民众从中受益匪浅。
进入雍正朝后,朱轼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之职,承担起宰相的职责。他得到了雍正帝的高度信任,被御赐“朝堂良佐”匾额,并多次晋升,直至太子太傅。乾隆即位后,朱轼继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乾隆倚重的大臣之一。
三、朝堂良佐
朱轼作为清朝早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学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