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时老想打哈欠。
几天来小四每日都到离家近的码头那里守一会。
两日后的午时前,外出几个月的两人终于回来了。后面还跟着几个挑着担子的挑夫。
给了脚钱打发了挑夫,倩倩侍候何济源洗好手,在神龛里上了香,用艾草和姜煮好的热汤泡了澡,换好衣服。
此时用鲜鸡汤炖好的鸡肉鲜虾馄饨就端了上来。
何济源和双喜每人一碗吃得开心,倩倩在一边布菜。
其实菜就是一盘煎鲊鱼,一盘白菜,一瓯酸咸。
等双喜吃完第一碗到火房盛第二碗不出来后,两人才开始说悄悄话。
但何济源只吃了一碗就放下了。倩倩见他实在有些累,也不多劝,帮着铺好床宽衣让他歇息。
出来带着彩云开始整理行李和带回的土产,还问双喜这几个月的行程。
看他的话里也没什么破绽,只把心里的疑惑稍微压下来。
看到一担里有四包盐,算了下大概有四十斤的样子,面露疑惑。
“这是盐船的商人送的。”双喜小声解释。
“是淮盐?”
双喜点头。
倩倩让他先把盐搬到杂物房的柜子里放着。
府城里的广盐平时要三分银子一斤,家里只是在没有的时候才去买几文钱的,大多数时候是到何家的盐店里买。
继续阅读
而何家盐店里的盐要么是从梧州挑回来,要么是从桂林挑回来,因为何家离广西近的原因,大多是到桂林挑盐。
她耳尖,偶然一次听说一包一百二十五斤盐平常是一两银子,最便宜的时候是八钱,而挑回来在盐店里卖一斤就是二三分,一包来回的脚钱不知多少,这中间的利润是极高的。
但见不得光的成本也高,也不是任何一家人都可以开盐店。
据何济源以前告诉她的,能在地方售盐的人家不是大户就是有功名之家,换句话讲就是要有背景,有门路。
在何济源进了学之后,何家在宁远又多开了家盐店。
除了盐,带回的土产里多是鱼干、鱼鲊、细布、粉丝一类的,是楚北和湘北那边的主要特产。
还有一些颜色绸绢,想来是从江南或四川来的。
东西还没完全收好,就听到何济源在叫她。
“怎么也不多睡会?”倩倩将铺陈拿进来放好,看到人已坐了起来,就问。
“那些事让下人去做就好了,大着个肚子,怎么还事事亲为?”何济源早把帘子用铜钩挂起来,坐在床上看她将那些铺盖被子衣裳拿进来。
“这些东西哪些要洗,哪些要晒,哪些要补的,都要看一下。”
倩倩过来帮着他把衣裳穿好,又用篦子细细地篦着头发。
何济源将她反过身来,先把了下脉,后摸着肚子,轻轻地问:“小的听话否?”
“哪里听话,天天在肚子里转圈圈呢。”倩倩笑道。
她听王嬷嬷和张嬷嬷那样的老人家讲,小人在肚子里动才是好的,不动就要小心了,所以每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数一下转了几次。
这话说了没多久,肚子又动了一下,连何济源都注意到了:“在踢我呢。”
“还说,做父亲的头次摸,小的自然也好奇哪。”倩倩笑他。
两人心照不宣地不提乡试这茬。
何济源在她把头发挽成髻,戴好网巾后便将她搂在怀里,两人就这样相互看着,最后倩倩有心找了个台阶下。
不久彩云就在外面问剩下的馄饨是否要全部煮完。
“煮了吧,表相公要回来的。”倩倩方想起小四去了老久没回,也不知发生了何事。
“表哥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