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愉悦感受,马科继续为吴标讲解过往。他指着不远处荒草丛中隐约可见的一丛白骨。“数十年了,这个地方还到处是白骨纵横。断箭残枪遍布于黄沙荒草之间。到了夜晚,这里更是阴风怒号,磷火闪烁,令人顿生寒气。”
马科感慨了几句,转过脸来对着懵然不解的吴标,“吴兄弟,知道这里为何如此凶险?”
广宁既然是山海关防线的外围,更是当年防御老奴的重要关口。有了广宁在明军手中,老奴的叛军便只能在苏子河这一狭窄地域内活动。所以,对于此地,老奴早已是志在必得虎视眈眈。
奴贼如此,可是偏偏明军这边又是猪队友成群。
巡抚王化贞与辽东经略熊廷弼的战略策略相左。
如果是庸才倒也不怕,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谁也不是什么生下来就是虎躯一震放射王霸之气的人物,老老实实的做事也就是了。但是如果生庸才再加上好大话,除了大话外带着骄横刚愎自用,不懂得用兵,不懂得军事,却又轻视敌人等诸多优点的话,这样的官员,可是老奴求之不得的好官。
很不幸,这个“本庸才,好大言”、“为人骄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的家伙正是辽东巡抚王化贞。
既不知己知彼,又不积极防御,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孤军深入,侥幸取胜上。用主席的话,他就是属于典型的军事冒险主义。而经略熊廷弼对于这样的狗屁方略自然坚决反对。熊经略的方略是“力主驻兵河上拒,而不知河窄难持,堡难容,纵使河上满兵三万,不能当贼三千之渡。纵使西平、盘山各道有一二万,不能当河兵一刻之溃也。……今日但能固住广宁,便是固住山海。”
比较起王化贞的方案来,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布置和固守广宁的计划,是一个切实可行、较为稳重的作战方案。目前就是将老奴封禁在苏子河这一区域内,利用辽东的灾不断的削弱奴贼的实力。
但是王化贞不从全局得失考虑。只想到个人的利害,“则专意河西,用西虏进取。谓登、津为缓图”。私自派遣部将毛文龙,率领二百多人。深入敌后,相机攻打镇江。一举攻占镇江,这就是名噪一时的所谓“镇江大捷”。
这场所谓的大捷,除了给毛文龙一个机会之外,最大的后果就是将经略熊廷弼等人与王化贞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熊廷弼等人认为袭击镇江一事,完全是轻举盲动行为,不仅打乱了三方布置,而且暴露了明军的弱点。实质上对后金有利。
但是镇江之役后,王化贞“气益盛”,听不进反对的意见,却锐意出兵。尽管此次出兵未成,然而熊廷弼和王化贞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守和战之间的争论更加激烈,经抚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于是“诸道将皆浮沉于战不战之间,守不守之际。凡事牵制者多矣”。这种“徒费光阴”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明廷的重视,把经抚不和一事。交由廷议。当时,许多大臣害怕卷入这场政治争论的旋涡承担责任,所以不想把此争分个是非曲直,而是采取调和矛盾的办法。“战守相资”,无助问题。
这边争吵内耗不休,那边建奴可是觑个空子便大举进兵。
启二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诸贝勒大臣,领兵十万余人,“各举干粮。并攻城车辆,钩梯及挖城铁锹。尽数西发”。乘明军“经抚不和,战守无策”机会。向辽河以西进发。十九日,建奴大军兵到达辽河东岸牛庄附近的永昌堡宿营,观察明军动静,得探报王化贞重兵驻守广宁,为了减少攻坚的困难和士兵的伤亡,采取先打广宁的屏障西平等堡,引诱广宁明军出城来援,在野战中将其歼灭,这样可不费力的攻占广宁。
当,建奴主力开始渡河。王化贞部署的防河兵,见后金军来势凶猛,掉头就跑。后金军猛追二十里,一直追到西平堡。
得知了努尔哈赤亲领十几万人马,正往广宁开来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