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举动让主公可以获得实惠,又不必担负什么骂名,进可攻,退可守!果然是好手段!”
当下三个人客客气气的打发走了客人,然后便齐聚在郑芝龙的书房之中,趁着酒兴,由姜一泓执笔,郑家兄弟二人在一旁补充,寻了地图出来不时的在地图上指点勾画一番。
三个人或是笔下来得,或是头脑思路开阔,忙碌了一夜没睡觉,奋笔疾书。等到东方现出一抹鱼肚白的时候终于将这篇文字写完了,郑芝龙郑重其事的面向李沛霆府邸方向抱拳拱手,了一声“谢了。”
第二,一份郑芝龙、姜一泓领衔,水陆两军和两广福建数百名官员联名,标题代牧东南议的奏请,被送到了李守汉的公事房。
在这份奏请里,郑芝龙带着这数百名官员将领直言不讳的向李守汉,现在下大乱,大明有覆灭之危险,唯东南尚存有一丝元气,可为中兴之地。然前有流贼张献忠窜扰,后有悍将左良玉不服管束,朝廷最后之根本有倾覆之危。当此危急之时,国公当以雷霆手段,代子牧守东南诸省,建新军、清墨吏、推新政、集钱粮,为大明守住这东南半壁江山,如此大明方能转危为安。
东南互保提前了二百五十多年出来了!
街头上几万人闹腾的锣鼓喧的劝进场景,李守汉隔着一道宫墙可以装聋作哑的假装不知道,视作没发生过。可是,这份几百人联名送到他桌案上的帖,却让他不得不认认真真的去看。
一看之下,不由得李守汉脑海当中蹦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东南互保那是什么?那可是在李守汉的历史书上臭名昭著的一件事!
北京城内的清军和义和团在东交民巷,津城内的聂士成也是统领所部和义和团一道围攻紫竹林、老龙头火车站等西方侵略者的据点。忠实的执行着朝廷对英法德意日美俄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十一国的宣战命令。
可是,这道圣旨出了京畿、直隶便被视作“乱命”、“矫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控制着电报局的大买办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一点与担心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受到影响的英美两家帝国主义不谋而合,当即便大力支持。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纷纷加入。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担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更是直接给清廷拍电报声称对各国宣战的诏书“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乱命”一词是李鸿章精心选择的政治术语,李鸿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件事牵扯到的地方督抚大员之多,官员们胆量之大。涉及地域之广,后果之严重,是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别的不,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试问有哪个正常国家,中央向敌国宣战了。可是地方政府却和敌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规定互不侵犯,这不是汉奸行为是什么?可是就这种汉奸行为,居然还能为无数史学家所推崇,认为是保护了国家的元气,杜绝了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你怎么不瓦德西等人根本就不用自己亲自上阵了。自然有督抚大员把想要的东西送来了?!
徐梵澄在“蓬屋诗”第十六则中记载“有云‘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