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可。不将吴三桂打败,李自成一则担心他会和津的南蛮商人、山东的李华宇等部合成一气,在他班师回陕西的时候,或是衔尾追杀,或是收复北京之后另立新君为号召与其为敌。二则害怕吴三桂会投降我朝,勾引我朝进兵。三则,李自成与南方的梁国公一派势力接触,势必要招抚。双方讨价还价,吴三桂便是南粤军的一块筹码。若是不能满足南粤军的予取予求,李华宇和梁国公势必会以粮饷军械支持吴三桂,在李自成的侧后搅动风云。人之智慧谁不如我?所以,李自成势必会下定决心,亲自率兵东征。以拔除自己侧后方的这枚毒刺,增加自己谈判时话的分量。”
多尔衮忙问道“洪先生你,吴三桂会投降我朝么?”
仔细想了一下,洪承畴很是谨慎的回答“只要摄政王抓住时机,运用得当,吴三桂可望降顺我朝。”
“可是两年前松山大战之后,锦州祖大寿也投降了,我朝对吴三桂百计劝降,连先皇帝也两次下书劝其归顺,他都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现下他手中尚有数万精兵,肯降我朝?”
“俗话,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时,明朝未亡,崇祯未死。吴三桂父子均为明朝守边大将,明朝也竭力供应粮饷,且吴三桂外有强援,梁国公为了能够守住关宁一线,粮饷军械,可谓是源源不断的供应。所以吴三桂能够大肆吞并异己,扩充实力。忠于明朝,则获利远远大于归顺我朝。故而有忠于明朝之心,不肯降顺我朝。如今明朝已亡,崇饷亦自缢殉国。吴三桂困守孤城,既无援兵,又无粮饷接济,而兵力又不如流贼强大,势末途穷之下,降顺我朝也是情理之中之事。臣以为我朝十余年来总想进兵中原,重建大金朝盛世局面,都因山海关不在我手,隔断我大军进出之路。应趁此时机,迫使吴三桂降顺我朝,献出山海关。此是千载难逢良机,万万不可迟疑。”
多尔衮也抱同样想法,但是他暂不表明自己已经考虑成熟的决定,而是环顾帐殿四周,强自按捺住心头兴奋,向范文程洪承畴二人问道“如何能够让吴三桂势末途穷,不得已而归顺我大清,二位先生有何意见?”
范文程“洪学士比我的想法高明,请他出他的新主张。”
摄政王望着洪承畴问道“我大清兵不再走蓟州、密云一带进入长城?”
洪承畴回答道“现在李自成进犯山海,我大军应该从此转道向南,轻装前进,直趋山海。原来我们不知李自成为了拔掉吴三桂这根毒刺而东征之事,臣只想到第一步是如何进入长城;第二步是在山海与北京之间占据一坚固城池屯兵;第三步是击溃流贼,占领北京;第四步是招降吴三桂,迫使他献出山海关,打通关内关外的大道。如今军情变化,以臣愚见,请摄政王将原谋划的几步棋并为一步走。也就是,将招降吴三桂,打通山海关,击溃李自成,并成一步棋走。王爷睿智过人,遇此意外良机,何必再像往年一样,走蓟州、密云一带的艰险路,替吴三枝独战强敌,留着他坐山观虎斗?”
多尔衮不觉将两掌一拍,脱口道“好,你到了我的心上!”但马上又问了一句“倘若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不肯投降,我军岂不被挡在山海关外?”
洪承畴已经胸中有数,立即回答;“依臣看来,吴三桂并非明朝的忠臣,只是借忠于明朝之名对我朝讨价还价耳。如摄政王在此时处置得当,使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我朝,可不费过多的唇舌。”
“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真有心做明朝忠臣?”
“当流贼过大同东进的时候,崇祯下旨调吴三桂去北京勤工,蓟辽总督王永吉也亲到宁远催促。崇祯既下旨叫吴三桂赴京勤王,又命他不要舍弃宁远百姓,此系崇祯一大失策。但是当时吴三桂手下有七八万精兵,可以分出两万人护送百姓,他亲率五万人疾驰入关,再从山海驻军中抽出三千精兵,日夜兼程,驰抵北京,代替太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