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心中只有两个字(1 / 2)

与此同时,朱元璋早已读完了朱楩寄来的两封书信。一封信是写给朱元璋的家书,信中的内容虽然没有太多情感表达,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朱楩对父亲的尊重和孝顺。另一封信则是关于安南朝政及民政的战后安排。

这封信的内容充满了激情,颇有种要让天下大同的使命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如果让其他大臣看到这封信,他们也可能会被信中的情绪所感染,甚至忽略其中某些措施的越权之处,反而会对朱楩的仁德和爱心赞不绝口。

朱元璋此时正悠闲地靠在躺椅上,双眼紧闭,似乎在沉思着什么。突然,他的嘴角微微翘起,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口中轻声嘟囔道:“小兔崽子,竟然想用这种小把戏来糊弄他老子。”

这里的“小兔崽子”很明显指的是朱楩。朱楩先是用一封诉说感情的家书,抒发情感,再加上一封奏报,然后巧妙地将自己大胆妄为的行为放在后面提及。这样的做法既讨巧又让人难以生气。

实际上,朱元璋也看过周妃手中的那封信,而且这两封信也早早地就送到了。只是当时朱元璋正被南北榜案的事情困扰,心烦意乱,所以一直没有去看它。直到奏报送达,他才想起这件事,并仔细阅读了信件。

然而,朱元璋对于朱楩私自处理安南政务一事并不感到反感。如果朱楩没有通过家书或奏报向他汇报这些事情,而是等到回京城后再告诉他,那么他可能才会真的感到不满,这样的朱楩就真的有些恃才傲物,目无长君了。

好在上次朱楩听从袁巧儿的提醒,把那封信给写了,寄了,不然他可就真要在朱元璋的心里埋下一颗钉子。

此时的朱元璋静静地坐在奉天殿内,闭目养神,尽管他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但他仍然坚持每天上朝并亲自批阅奏折,不肯有丝毫懈怠。

而这几日,当朱楩带着安南权贵们在路途上拉动当地经济时,京城也在积极筹备他们到来后的封赏与表彰事宜。各个部门都在忙碌地处理这件事,使得京城变得格外热闹。

在这几天里,东宫也比往常热闹了许多。平日里除非有重大事件否则不会轻易聚集在一起的四位辅政大臣,如今一下朝便纷纷来到东宫,反复讨论着一件事情:岷王朱楩擅自施政,目无朝廷法度,必须要对其进行弹劾。

他们根本不清楚朱元璋已经收到了朱楩写给朱元璋的家书,仅知晓朱楩呈上的奏报。因此,在他们眼中,这显然是一种越权行为。尽管安南是朱楩带领军队征服的,但它并不属于朱楩的封地范围。

朱楩有权在自己的封地上实施他的施政政策,前提是这些政策不违反大明律法,并与当地布政使司的政令不相冲突。然而,直接在一个新征服的地区,而且完全不在他的封地范围内发布施政命令,无疑是一种越权行为。

朱楩从崭露头角到近来声名鹊起,齐泰等人一直无法找到任何能够击败他的弱点。换句话说,即使未来要削弱藩王势力,也需要寻找合适的借口。现在,这个机会正好送到了他们面前,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扩大这个污点,以便在将来利用。

黄子澄皱起眉头,一脸严肃地对齐泰和方孝孺说道:“岷王擅专,在安南实行以粮入税,虽然这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但他自行安排这一点就足够参上一本了。”说完,他轻轻叹了口气,似乎对这件事感到有些忧虑。

齐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黄子澄的看法,然后转头看向方孝孺,询问道:“方先生,您对此有何看法?”

方孝孺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虽然的确是岷王先颁布的政策,不过也都是按照大明律的条项颁布的,与朝廷所拟的差别也不是很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符合民意。”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仿佛在努力维护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态度。